揚州網訊 (通訊員 李德江 季寅 記者 胡儉) “被就業”,2009年的“網絡新詞”,凸顯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就業艱難。我市實施積極就業政策,強勁拉動了就業形勢的回暖。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新統計數據表明,揚州納入考核的15項就業硬指標均已超額完成全年目標,其中全市城鎮新增就業6.49萬人,完成全年目標(4.5萬人)的144.22%,其中市區新增5.19萬人,完成全年目標(2.5萬人)的207.6%。
一部手機“掌控”城鄉職場
冬季農閑,寶應縣黃塍鎮婦女王晶想出門掙點“過年錢”,村里勞動保障協理員小趙掏出3G手機,輸入“保潔員”,手機上跳出一串“急聘保潔”的單位,憑借聯通城鄉的“就業e通”網絡,不出家門也能找到工作。“就業好,才是真的好!”王晶一個勁夸“就業e通”神奇。
今年春天,受金融風暴影響,百姓的“飯碗”讓人心焦。市勞動保障和電信部門合作開發“就業e通”服務平臺,村里一部手機“鏈接”全市人力資源數據庫,通過短信找工作,極大地方便了偏遠的鄉村農民。
1萬新老板帶出4萬新崗位
在公道鎮湖濱村潤濱菌業專業合作社的大棚里,長滿了金針菇、平菇等綠色食用菌種,該合作社的創辦人——湖濱村主任助理王飛自豪地說:“在政府的支持下,我們將牛糞循環使用,科學培育食用菌種,預計年產量120噸,可實現凈利潤18萬元。”王飛一人創業,雇用固定職工11人,帶動一名低保戶參與學習生產技術,讓兩名有一技之長的殘疾人參與勞動,同時還解決周邊一部分臨時閑散勞動用工近千人次。
只有成功的創業,才能帶動成功的就業。我市積極幫助創業者解決資金“瓶頸”,1-10月,全市發放小額擔保貸款2000萬元,創業培訓8361人,共有11370人被扶上“老板座”,帶動就業4.61萬人,1萬“新老板”帶出4.6萬“新崗位”,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逐步顯現。
一系列激勵政策引導創業潮
金融危機使勞動者心態更趨成熟,求職行為更加理性務實,從而為多渠道、多層次解決就業問題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但市勞動保障部門清醒地認識到,“后金融危機時代”,帶來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的就業技能要求將更高,崗位技術含量提升,就業結構矛盾將更加突出。
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黨委書記周曉華告訴記者,明年將加快人力資源市場和基層勞動保障平臺建設,在網絡信息、資源共享、培訓就業、政策落實、保障維權、個性服務等六個方面提升勞動保障系統“服務發展、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的能力,力爭全市50%以上的行政村建立起高效運轉的就業服務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