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國高考究竟考了啥?
文/徐浩然
一年一度的高考就快來臨了。在莘莘學子們飽嘗了十年寒窗之苦,懷著理想與期盼、恐懼與不安等復雜心情踏入考場時,我們是不是應該有一個更深層次的追問:除了參加高考的考生外,這項實行了三十多年的高考制度,究竟還“考”了啥?
首先,它考察了教育部門在教育理想與教育資源之間的價值取舍。
我們的教育理想不光是要引導學生學習,更要培養他們做一個真、善、美的人。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推行的素質教育試圖把教育還原為一種育人為本的社會活動,可在“一考定終身”的高考指揮棒下,本應對學生實施全方位素質培育的基礎教育已經逐步演變為具有諸多消極影響的“應試教育”,淪落成為一種選拔人才的工具。素質教育為什么舉步維艱呢?這是有限的教育資源與無限的教育需求之間的矛盾造成的。雖然這幾年高校在不斷擴招,但優質教育資源的嚴重供給不足和分布不均使得無論老師、學校還是家長都陷入“考核”誤區,使得操作簡單的“升學率”成了可行的評價標準,而難以量化的素質教育就只能作為“口號式理想”而束之高閣。所以,我們只能寄望于教育部門在設置考題時除了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把握與運用外,也能對促進學生未來成才起關鍵作用的綜合素質與能力也盡量多的予以考察。
其次,它考驗了學生家長在善意動機與平常心態之間的行為選擇。
如果說,家長普遍存有的望子成龍是一個良好動機的話,有些家長的所作所為就恰恰與這種初衷相悖了:有的家長空前團結地跑去攔車,有的家長一改斯文地對路人破口大罵,有的家長甚至無理取鬧要求飛機也停飛,有些家長租個汽車也要挑選什么吉祥號碼,有的家長帶著孩子去廟里“臨時抱佛腳”……雖然,家長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不能保持一顆平常心來對待高考,甚至采用不顧社會公德、破壞社會秩序的辦法來達到目的,不僅會增添孩子的心理負擔,還會助長學生的自私自利心理,引發更多的社會不公,對孩子的成長沒有任何好處。
再次,它考量了整個社會對多元化成才通道與人才認定機制之間的權衡。
高考無論如何擴招,搭上這條獨木橋而實現自己人生理想的畢竟少數。隨著高校擴招以及就業壓力的日益增大,就業難題也到了必然爆發的階段。因此,一方面有關方面勸勉大學畢業生要把自己當作普通勞動者來對待,另一方面又鼓勵落榜生不要自暴自棄。不過,在自主創業的環境還不是很成熟的情況下,“有志者自有成才路”的理想意義遠遠大于其現實意義,大學文憑依然是進入很多企事業單位的“敲門磚”,在以低的成本換取了為便捷的“文憑認定”進行人才社會評價的同時,抹殺了多少個體的個性與潛能,并不利于我們創新性國家的轉型訴求,同時還為“假文憑”的泛濫滋生出了腐敗鏈條。
年年高考年年考,相對于種種社會不公而言,目前這種“一刀切”式的高考,畢竟基本實現了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公正”,在沒有一個更優的制度可以替而代之前,高考仍是處理教育資源緊缺的一個相對公平的“次優解”。當然,這并不妨礙我們對其所帶來的社會影響進行“合理性”追問,只要我們相信“沒有好,只有更好”,這種追問就不應該停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