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溝油未絕烤鴨油又現 “垃圾油”為何總上餐桌
近日,有媒體報道,北京一些烤鴨店,把烤鴨時滴下來的油收集了起來。廢油搖身一變,就成了搶手的“烤鴨油”。一些燒烤攤、小飯館、包子鋪,甚至單位食堂,是購買烤鴨油的常客。烤鴨油雖香,卻含有致癌物質,是名副其實的“垃圾油”。這不由讓人想起,今年上半年一些餐館大量使用地溝油,一經報道,頓時引起滿城風雨。
2002年,國家就頒布了《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廢棄食用油脂管理的規定》,第六條明確指出:從事廢棄物收購的單位只能將收購的廢棄油脂銷售給廢棄油脂加工單位,不得銷售給其他單位和個人。可是為什么地溝油、烤鴨油等廢棄油脂卻還是光明正大地以低價銷售給單位食堂、燒烤攤,并以各種途徑進入了我們的食物鏈呢?
暴利當然是“垃圾油”屢禁難止的重要因素,但是,管理部門的監管不力,更是導致“垃圾油”泛濫的原因。
目前對“垃圾油”的整治,采取的大多是運動式的“突擊檢查”,政府統一行動,端掉回收、煉制“垃圾油”的黑窩點,但“風頭”過后,卻難避免“垃圾油”的卷土重來。
而各部門之間分工不明,更增加了“垃圾油”的監管難度。
有記者在采訪中曾經遇到這樣的情況:衛生部門說,“地溝油進入餐館,應該由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來查處。生產環節嘛,屬于質量監督管理局管理。”質監部門又推給工商部門說,“地溝油查處應該是工商部門出面的”。工商部門說,“哦,我們一般靠舉報來查處”。往往要等到媒體曝光了,百姓質疑了,相關管理部門才總算出動。可這樣權責未清、缺乏明確分工和有力協調的“亡羊補牢”,難以從根本上杜絕“垃圾油”再上飯桌,也不難理解。
值得欣慰的是,“垃圾油”的整治被明確提上了議事日程。7月19日,中國政府網公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地溝油整治和餐廚廢棄物管理的意見》,不僅部署開展了地溝油的專項整治,也對餐廚廢棄物處理、管理等環節提出了系統的措施。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希望以此為機,通過權責明晰的有力監管,把“垃圾油”徹底“請”下餐桌,讓老百姓吃得健康,吃得安心。
餐飲業的“新聞事件”不斷 板子該打在誰身上?
近餐飲業的“新聞事件”不斷。先是麥當勞的“麥樂雞含毒”,隨后就被“烤鴨油致癌”和“真功夫的問題排骨”接力上,一件件涉及到餐飲的負面事件,把所有的餐飲企業都推到風口浪尖上。但是,仔細分析一下,這些看似是餐飲企業的問題,很多都未必應該由餐飲企業一方擔責。
麥當勞的麥樂雞塊涉嫌含有“特丁基對苯二酚”和“聚二甲基硅氧烷”,這兩種成分被冠以是“可以在‘泥膠和石油’中檢出的成分”。乍聽令人作嘔,而隨后有專家表示,這是世界衛生組織和我國食品添加劑標準中允許使用的添加劑成分,并且抽檢結果:麥樂雞沒有超標使用。
隨后而至的“烤鴨油致癌”說,也是板子打在了餐飲業,甚至對北京兩家老字號的烤鴨企業也是帶著質疑的口吻去采訪和問詢,逼著這兩家企業一定要站出來表白一番。但有關烤鴨油之事,早在幾年前就曾經被媒體報道過。當時電視畫面中,很多人手提塑料加侖桶,到街邊小餐館去排隊接烤鴨烤雞油的場景例例在目。沒想到,時隔幾年之后,這個依然沒有解決的難題再次被電視臺挑起。令人深思的是,這次懲罰的板子到底是應該只打在餐飲企業頭上,還是應該公正地拍向有關政府監管部門和負責垃圾油回收的部門。為什么一旦有烤鴨油流入市場,就認定是餐廳的后廚們徇私利所為,就一定是餐飲企業的管理有漏洞?相比之下,執法部門監管不利造成的垃圾油死灰復燃現象,不應該受到追究嗎?
后再說一下真功夫的“排骨們”事件。在這一件事中,真功夫不能說沒有責任,但是肯定有受冤枉之處。說這些,不是向著真功夫。是因為,隨著“排骨們”事件的逐步進展,雖然現在還沒有水落石出,但是明眼人已經能夠看出,整件事情不是只涉及真功夫一家,也不是真功夫一戶餐飲企業所能掌控全局的。從原料供貨商到海關監管部門再到地方政府發證機構,恐怕都脫不了干系。所以,像真功夫這樣一家民營企業,能夠盡力挽救的恐怕只能像其所說的“堵住問題排骨不流入市場,不讓百姓受到傷害”,但同時付出的代價是:任媒體評說,任公眾指責。
應該說,餐飲業是一個聯動行業,餐飲銷售的增長,可以帶動上游食品原料供應商銷售額的大漲,也能夠拉動下游的內需消費提升;但是餐飲也是一個敏感的環節,在整個大的食品供應鏈中,容易受到危機的指責。這也是為什么地溝油、包裝盒、早餐等一系列問題都是餐飲企業在受過。
在此,只想對餐飲企業尤其是快餐企業的從業者忠告一句:應該提高警惕,也像消費者一樣自我接種疫苗,提前打好預防針,特別是在原料進貨、產品出廠等涉及到其他企業的環節更要謹慎小心。
只要出錢就能買到 小店“烤鴨油”去向堪憂
日前據央視報道,“烤鴨油”——這種在烤鴨制作過程中滲出滴下來的油,在北京被一些小烤鴨店收集出售,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專業人士指出,“烤鴨油”是高溫處理后的廢物,反復使用會產生致癌物質,如長期過多攝入“烤鴨油”可能會致癌。7月18日,記者來到無錫市部分烤鴨店了解“烤鴨油”的去向,情況令人擔憂。
無錫市不少菜市場周圍都有烤鴨店,且生意不錯。18日,記者在稻香菜市場看到,附近有六七家烤鴨店。記者以收購“烤鴨油”為由,與靠近馬路的一家烤鴨店經營者交談。店主表示,有“烤鴨油”出售,180元一桶,重量大概有100斤左右。他說,可能有人購買了這種油后用來加工食品,如用來做鴨血湯、麻辣燙、炸肉串等,一般的人吃了也不知道。記者又暗訪了三家烤鴨店,有兩家店主明確表示“烤鴨油”可以吃,其中一位店主甚至表示:“當然可以吃,我自己還吃呢,鴨子身上掉下來的,有什么不可以吃。”這位店主還讓記者留下名片,如果需要購買可隨時和他聯系。記者采訪的幾家烤鴨店經營者均表示,只要出錢,就可隨時買到“烤鴨油”。
在沁園菜場的一家烤鴨店,當記者問起“烤鴨油”能不能吃時,女店主表示:“當然可以吃,味道不錯的。”當記者表示要購買“烤鴨油”時,店主問記者以什么價錢購買,當聽說是1.8元一斤時表示堅決不賣,一定要2.5元一斤才行。記者表示太貴時,女店主說2.5元一斤不愁賣不出去。
與菜市場不同的是,無錫市大超市的“烤鴨油”去向要規范得多。下午2時左右,記者來到位于陽光廣場的沃爾瑪超市的熟食品柜臺。當問起“烤鴨油”的去向時,一位女性工作人員指著旁邊的兩只塑料桶說,“烤鴨油”剛剛被運走。她表示,超市與一家企業簽訂了收購合同,專門把“烤鴨油”交給該企業處理,據說是加工成化工產品。在位于清揚路上的家樂福超市,一位工作人員表示,“烤鴨油”和地溝油一樣不能吃,每天都有專門企業的人來收購“烤鴨油”,用作制造工業原料。
記者了解到,和“地溝油”一樣,“烤鴨油”也屬于廢棄油脂,已失去食用價值。根據國家《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廢棄食用油脂管理的規定》,廢棄油脂只能銷售給廢棄油脂加工單位和從事廢棄物收購單位。從事加工廢棄油脂活動的單位,不得將廢棄油脂加工以后再作為食用油脂使用或者銷售,不得將未經處理的油脂排入周圍環境。
根據現行食品安全管理規定,工商部門管理流通環節、質監部門管理生產環節、衛生部門管理餐飲環節,但多頭管理反而會造成監管真空。對此,在采訪中有市民表示“烤鴨油”終去向讓人擔心,有關部門應該從源頭抓起,統一對眾多小店的“烤鴨油”進行監管、收購和處理,以免其流向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