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作為曾居“中國一流大學排行榜”第6位的著名高校,63名新生棄學“群”的出現,將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個重要信號,解剖和研究這63個不同個體組成的群體樣本,對現行高考體制以及大學教育模式進行反思,都將具有重要意義。
63名武大棄學新生的紅色信號
這是一個讓人多少有點震動的信號。
來自武漢大學的核心調查數據顯示,在該校今年錄取的2010級本科新生中,63人并未如期出現在武大校園。
至今仍對當年沒能考進武大而耿耿于懷的資深媒體人劉少琥先生說:“能考進這樣一所知名學校而不去報到,一定不是武大出了問題,而是學生對自己前途的整個評價體系發生了問題。”
武漢大學對這些沒有來校報到的學生作的回訪結果,與劉少琥的這一說法,形成了一種印證關系。
在詢問為什么不來校報到的原因時,除9人因聯系方式變更沒有聯系上,無法得到確切的回答外,其余54人中,有14人是因為出國留學,有10人表示專業不如意選擇復讀,剩下的棄學者則拒絕說明原因。
針對此情況,武漢大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罕見地對棄學新生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回訪,并對這一現象的成因進行了探析。
武漢大學的探析結果顯示,從棄學學生的專業分布來看,醫學院護理專業10人,國際軟件學院軟件工程專業10人,動力與機械學院材料專業6人,哲學學院6人,外語、新聞、信息管理、歷史、數學、物理、電信等專業也有個別學生。
名校名專業,再加上較高的就業率,為什么還會有這么多學生棄學呢?
接下來的回訪結果部分回答了這個問題。
“在軟件學院未到的10人中,有4人為第二志愿學生,因為已找到工作而選擇放棄;有3人決定出國,1人因病不能到校,還有2人未說明原因。動力與機械學院的6人中有3人明確出國,哲學學院6人中也有2人表示出國學習。護理專業未報到的學生全部是武大后來征集志愿錄取的。”
“部分貧困學生可能會選擇放棄費用較高的名校而選擇能提供更多學費優待的二三類學校,更有甚者,可能會選擇有就業保障的訂單式教育的高職、中職學校就讀。”
而近年來越來越受到實力家庭所青睞的到國外留學的取向,也成為高校新生棄學的一個主流群體。
從低到高的棄學路徑圖
武漢大學當然不是新生棄學的孤例。
更為震撼的消息接踵而至。2010年7月10日,武漢大學所在地的湖北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在一個公開場合透露,“去年湖北有3.5萬人被高校錄取了,但沒有去報到。”
如果將觀察窗口擴大至全國,按人口和土地面積均為中等省份的湖北公開透露的上述數字推算下來,全國棄學新生接近100萬人。
事實上,高校新生棄學現象,并非這兩年才出現。
所不同的是,多年前出現的棄學者,放棄就讀的對象,大多為高職類院校,以及極少量的二、三本類學校。將名校視若敝屣,是近兩年的事情。
記者查閱相關資料發現,早在2002年的10月18日,《中國青年報》就注意到了湖南2萬大學生沒有到校報到的事實。這些高校主要集中在民辦、高職等類院校群體。
越來越多的高考新生,對高校挑剔起來。來自教育部的公開數據顯示,2004年,全國各高校發放的錄取通知書共428萬張,但后報到的只有382萬人,有46萬人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后選擇了放棄。
或將顛覆高等教育“買方市場”
“新生棄學,說到后,就是學生行使了選擇學校的權利”,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社會學研究者李先生說,“將獨木橋拆掉以后,人們有了更多的選擇。以前,只有學校挑學生,現在,學生也可以對學校說不,可以自由地選擇就讀或者棄讀。”
有人歡呼,中國的高考制度或將從些進入一個真正的雙向選擇的時代。
曾榮膺湖南省高考文理科第一名的李濱兵、肖喆兩位同學,顯然是棄學者中受益大的體驗者。此兩人在當年均成功考取大學,但為了讀一個更好的大學,甚至僅僅是為了一個理想的專業(肖吉吉本來已是北京大學的學生,為了讀一個理想的專業,主動從北大退學),兩人均選擇了棄學重讀,并終如愿。
和他們一樣,在復讀之后,考上比先年更好學校的人大有人在。
這一現象,引發了各種思考。
網友黃建云在他的博客中,發表了他對這類事件的看法。
“長期以來,高等教育是極其短缺的‘買方市場’。改革開放初期,不要說考上大學,就是考上個中專,全家人也得歡天喜地,仿佛‘國家干部’的名頭正在向自己招手,就意味著從此可以躋身‘社會精英’的行列。”
時代的變化,讓當年的這種高考盛況受到了挑戰。武漢大學63名新生棄學為這一挑戰,提供了現實的研究樣本。
“棄學者,你可能損害了我的利益”
不可能只有一種聲音。
針對新生棄學,有很多人會去深究其中的原因,有人想到,這是對高考賣方市場的挑戰,是高校招生制度面臨改寫的里程碑事件。
還有一種聲音也在傳遞,這些聲音是從那些落榜學生的口中傳來的。
在某高職院校讀書的學生小姚對記者說:“一些大學新生棄學其實是對我們的不公平。”他們的這種行為,剝奪了我們的權利。”
網友黃建云在他的博客中,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新生‘棄學’有一個嚴重后果,即由于學校錄取了他們,實際影響了其后各個錄取批次考生的錄取結果,無形中剝奪了他人被錄取到更好學校的機會,也增加了落榜考生的數量。”
另一位網友,則透過這種現象,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問題的癥結所在。“在我看來,高考中的填報志愿制度設計不夠嚴密合理,是(導致)新生‘棄學’的主要原因。從法律層面考量,考生填報志愿,應被認為是一種特殊的‘要約邀請’;從這個角度講,我國高考錄取制度的程序設計中,至少應該增加考生的‘正式承諾’程序和期限。當考生不予‘承諾’時,及時讓后面的考生‘補缺’,終減少落榜人數,這樣既不會浪費學校招生指標,也不會影響后面考生的錄取機會,能夠大限度地保護各方利益,可謂一舉多得。”
如果通過武漢大學這次頗為集中的棄學事件,能夠讓這原本早就應該履行的法律程序嚴格起來,或許就是這次事件大的意義了。
人們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