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滬杭高鐵一節車廂只坐了一名乘客”的照片在互聯網上被大量轉貼。對此,上海鐵路局在承認“1人獨享1節車廂”情況的同時,回應“1班車并不代表整條線路的上座率”。據介紹,滬杭高鐵自開通至今,保持著80%以上的上座率。(11月4日東方網)
高鐵,曾經讓國民充滿期待與興奮,一度幻想高鐵縮短時空,改變生活節奏。但當夢想照進現實,隨之出現的高票價卻讓很多人感到迷茫,高鐵正義無反顧地走上了遠離百姓的高端路線,并極有可能演變成只吸引高收入階層的“貴族車”,或者是公款買單的“公差車”。讓乘客對高鐵敬而遠之。
世界先進的高鐵,如今卻淪為“運椅子專列”,這不僅是個笑話,更是一個警示。它告誡我們:即使是能給民眾帶來好處的東西,一旦被利益壟斷所駕馭,那么,這高科技只能淪為謀求高利潤的助手,與民生背道而馳。
路是通了,車速是快了,可又以高票價人為設置障礙,把社會公共設施建設當做高盈利的平臺,實在讓人痛心。要知道高鐵并非純商業投資,而是國家掌握的納稅人的錢,由國家為主體投資,主要用來緩解中國鐵路營運能力嚴重不足,以及緩解人們日常和春運出行難問題,是帶有強烈民生意味的投資,其本意包含了國家返還國民的一種待遇,不是一個純商業模式。因此,高鐵這種強迫式的推高消費,不僅包藏了社會不公的因素,還包藏了公民人身權利的被隱性侵犯。
中國地域遼闊,每一個公民,都有一個坐高鐵的愿想。筆者以為,高鐵要避免“一車廂載一乘客”的尷尬,在民生道路的反方向漸行漸遠,不妨把握此次契機,嚴格按照《價格法》規定,由政府價格主管部門舉行價格聽證,征求消費者、經營者和有關方面的意見,充分論證高鐵票價的可行性,以切實保證高鐵票價的合理與公平,讓普通老百姓能夠切切實實感受到高鐵時代帶來的實在優惠和美好體驗,讓高鐵早日回歸公共服務的民生屬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