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擺地攤兒到打的收款
7月16日,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李海洋的母親從承德縣岔溝鄉下局子村的家中給他打來電話。電話中,李海洋告訴母親,父親的藥他下午就去買。
體育學院網球專業算是一個“貴族專業”,不僅學費要高出其他專業一大截,就讀學生的家境一般也較為優越。與他們相比,李海洋算是一個典型的貧困生:父親四級傷殘,母親高血壓,一個姐姐還患有重病。
走上創業之路,李海洋是被貧窮所迫。
開始,李海洋利用周末去打工,“可兩天的收入,刨去交通費等花銷,也就剩下30多元,一周的飯費都捉襟見肘,更別說積攢出來學費了。”一個偶然的機會,李海洋從一同打工的同鄉那里得知,給手機貼膜“挺掙錢”。于是他不上課時就到鄰近的河北經貿大學門口擺起地攤兒,“我從批發市場進了貨,買了一張二手的小桌子,椅子也沒有,就坐在路邊的水泥臺上”。正值冬天,“實在冷了,就用打火機點燃手機膜的邊角料,取一下暖。”
對于當時的他來說,比寒冷更可怕的是被同學看到后的“難為情”,“選擇到離學校較遠的河北經貿大學就是出于這個考慮。”可還是被一個騎自行車路過的同宿舍同學看到了,同學對他說:“差不多就收攤兒吧,挺冷的。”雖然知道同學是出于善意,李海洋聽后仍覺得不是滋味。
每次擺攤兒100元左右的收益,確確實實改善了他的生活條件,“自食其力的自豪感也逐漸戰勝了難為情”,他的地攤兒也擺到了自己的學校。就在這時,他得知通訊運營商的“手機情侶卡”在異地戀大學生中頗受追捧。這種外地通訊運營商提供的手機通話服務,只要交一定的月租,國內異地通話在一定時間內可免費。“接到第一單生意時,‘進貨’的費用是75元,而我手頭只有50元。”和同學借了25元才做成了這筆生意,“一下子就凈賺150元”。
于是,他迅速在各個學校組建了“手機情侶卡”的銷售隊伍,“從那時起,我開始打的去送貨、收款”,每次都“滿載而歸”。
一元錢結交成功人士
李海洋的創業之路并非一直順風順水。“情侶卡”銷售火爆時,通訊運營商卻突然叫停了該項服務。當時已銷售出去的手機卡和壓在手里的手機卡總值20多萬元,“就算我把賣卡的利潤退給買卡人,但支付給營銷隊伍的賣卡費用是不可能收回的。”對于李海洋這樣的貧困生,抗風險能力極其有限。有朋友勸他“耍賴”蒙混過關,但李海洋沒有這樣做,而是對賣卡人承諾:如果業務不能恢復,一定如數退款。
他一次次和通訊運營商溝通,一次次撥打有關部門的投訴電話,“投訴電話我撥打了不下一萬次。”他強調,這可不是“概數”,而是貨真價實的“確數”。“情侶卡”的業務奇跡般恢復了,但這次“打擊”卻導致他的營銷團隊解散,于是李海洋下定決心組建自己的公司。
資金是首先要面臨的一大難題,這時一位成功的企業家給了李海洋巨大的支持,“他說從我的故事中,看到了他當年的影子”。認識這位企業家純屬偶然。一次,李海洋坐公交車,一個中年人手拿一張百元大鈔詢問誰能幫他換零錢投幣,其他人無動于衷,李海洋則熱心地替他投了一元錢。簡單交談后,這位中年人給了李海洋一張名片,原來這是一位成功人士,“我們至今保持聯系”。
李海洋本不善言談,但這幾年的經歷使他認識了很多人,他們都對這個踏實肯吃苦的小伙子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現在我很享受和人相處的樂趣”。“我每次從老家回來,總會帶些山楂、柴雞蛋等土特產,用來感謝幫助過我的人。”他強調說,“這些禮物不關乎金錢,而關于人心。”正是懷著真誠與感恩的心,李海洋在陌生的城市里交到了朋友,甚至還有不少“忘年交”。
靠良好的人際溝通贏得的口碑,今年6月,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李海洋的快遞業務一個月就為他進賬十幾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