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經濟及臨港產業的大力發展,讓港口技工一時間成為人才市場上的“香餑餑”。技工人才緣何“缺口”大?記者了解到,除了崗位的大量需求以外,技校生源的短缺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 在人們已經熟知的畢業生就業市場上,幾十名甚至上百名畢業生“爭奪”一個就業崗位的場面司空見慣。與此相對應,從技校里走出來的技工人才處境卻是大相徑庭,就拿煙臺來說,環渤海地區經濟的發展和山東半島制造業的興起,為技工人才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因此,一個畢業生面臨多個崗位的“誘惑”并不稀奇。 記者近日在煙臺水運技校采訪時了解到,近年來該校的畢業生一次就業率高達98%,但是學校每年的招生工作都是一個大難題。無獨有偶,市區其它幾所技工學校也面臨著同樣的“尷尬”———畢業生分配相對容易,但新生生源卻不容樂觀。 技工學校為何會出現招生難而畢業生就業“吃香”這種局面?一位技校負責人告訴記者,技校生源的短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近年來的國內高校的不斷擴招,使大學的門檻相對降低,因此更多的高中畢業生走進了大學校園,而舍棄技校。另一方面,國內人口增長速度的減緩,也使近年來的初、高中畢業生相比以前有所減少。初、高中畢業生減少了,再加上諸多高校的“分流”,技校招生步伐減慢也就不難理解了。 不過,“技校生難招,關鍵還是觀念問題,”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盡管就業前景看好,但不少學生及家長依然認為讀技校就意味著低人一等,更加愿意去讀大學。” 相比之下,農村及偏遠、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學生選擇讀技校的更多。以煙臺水運技校為例,農村學生的比例占全校的60%,煙臺地區以外的學生占50%,情況可見一斑。 不光煙臺如此,國內其它技校也面臨著同樣的尷尬。不過,這種形勢正在逐年改觀。2005年,擴大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被列入國家“十一五”教育規劃的重要目標。今年以來,國家開展職業教育扶貧政策,向申請貧困的學生每月發放150元的生活補貼,使更多的學生可以走進技校。 可以預見,技工人才的就業與招生之“反常規”在未來將大大改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