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急需要解決的問題。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大專生不在是天之驕子,全國至少幾十萬名大專畢業生都要面臨“一畢業,即待業”的窘境。在,而我國對于高級人才,教育人才及少數民族人才的缺口又相當巨大,國民受教育程度比例遠遠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大專生這樣的窘像呢?
首先資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大專畢業生不會推銷自己,不了解社會的就業形勢,對社會期望值過高,大學生不能樹立正確的就業價值觀。要解決大學生供求關系的失調,要從大專生本身和高校教育的角色來尋找大學生畢業生的供求關系失調的根本途徑。
大專生的“過剩”并不是真正意義的供給過剩,而是存在“短缺”的過剩,是由于資源的不合理配置所致。也就是說,這種“過!焙汀岸倘薄辈⒋,存在總量和結構上兩個層面的差異。從總量上講,中國大學生存在“量過!焙汀傲慷倘薄辈⒋娴木置。
中國大學生量的短缺,是高素質大學生的量短缺。國家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大量高素質、擁有較高技術或業務水平的人才,但這方面的人才卻存在巨大的缺口,短期內卻很難完全補足。,畢業生的職業能力和擇業技巧與社會實際狀況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整體人力資本含量較低,影響了畢業生在人力資源市場中的競爭力。
大量的大學生本身技術或業務水平不足,造成大學生“量過!。這些要從大學生、乃至教育的本身找原因。要重視大學生擴招對就業問題的影響。當初實行高校擴招的主要動機是通過擴大招生,提高學費,拉動內需,刺激消費。當我們把教育作為刺激經濟增長的一種手段和途徑時,它原有的功能將不可避免地發生扭曲,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事實上的、沒有節制的“教育產業化”傾向。目前,高校的學費水平已超過了眾多中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現實中已出現了一個“消費怪圈”:啟動教育消費——試圖擴大內需——教育收費凍結即期消費資金——教育儲蓄劇增——內需不旺,消費低迷。從結構層面上看,主要表現在區域、專業領域層面上。中國大學生勞動力存在“結構性短缺”與“結構性過!辈⒋娴木置。而這種短缺和過剩,是大量的大專生并沒有按照比較優勢合理的原則實現優配置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