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學習唐詩,會配有神韻出彩的水墨畫作為聯想,方便我們意會。而老師也會將注解連同翻譯一起讓我們寫在空白的扉頁上,作為考核的內容。短短的絕句,就這樣被擴充成一小段文字,成為一段不為濃縮的文章。詩歌無形之中,用諸多的文字詮釋了出來,但是文字的精髓,詩歌的妙處卻在稀弱的字數里,妙趣成輝。上了高中,我們還學到了更多的詩句,比小時候的詩歌更長,抑或更加簡練。一頁書,注解就占了一半的面積,這些字詞產生了諸多的串聯,還有許多寓言故事,讓詩句在理解起來更加的復雜,更加深刻。而老師也不做過多的硬性要求,倒背如流,翻譯自如等等,可是那些深邃的字詞還會作為考察的重點,于是我們會有一段瘋狂記憶注解的艱苦時期。成為古文和詩詞學習的“痛苦”的回憶。
詩句是柔弱的,四句工整的小詩更是像一只單薄的竹筏,游蕩在春江水上,給人一種輕松游浪的沖動,但是它并不是不無力量,景情互動,情景交融又在獨特的對仗里有了更加深遠的內涵。詩句,不必成為了一篇飽滿的散文,寥寥數字足矣。從我們小的時候認真的把詩歌的翻譯全部的寫出來,到中學的時候還不忘把那些注解記得滾瓜爛熟,再到如今看到文字覺得干干凈凈的放在那里就是一份純真的感受,而不用半點的強加和雕琢,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詩句,已然成為了為生動的故事,在我的生命里續寫了很多難得的畫面,成為故事的主角,記憶里的主人。大學語文課上,很少再去讀詩,我們更多的會去學習各個流派,去了解作者,來豐富我們對詩歌的理解。詩句,不會成為重點,但是詩歌已然成為了經典。詩歌遠離了我們的時代,詩歌卻愈加得飽滿起來,鮮活可人。
詩,什么是詩?酷似旋律一般的句子,成了好的詞。詞是短的,詩并不長,有詩節奏,節奏里閃耀的,就是詩歌世界。
我們經常會寫詩,寫一些表達內心情感的句子,字字珠璣,也不無光彩。但是古人濃縮的詩句,卻永遠不可能被取代,那一份詩的故事,由古人撰寫,被后人熟記。留下的,就是一份詩歌為本真的躍然,成為了我們詠詩的歸屬,也成為我們追憶詩歌為原始的沖動。
供稿:李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