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峰口在河北遷西縣境內西北50多公里處,是萬里長城上的一座雄關險鎮。它是明長城薊鎮的重要關隘,雄踞在灤河河谷,左右皆高山對拱,地勢十分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這里多次發生大戰,尤其到了明代,戰爭逐年升級,廝殺更為慘烈、頻繁。到了抗日戰爭時,中國軍隊曾在喜峰口大敗日軍。
喜峰口雄據灤河河谷,左右高山對峙,是明代洪武初年,大將軍徐達在燕山山脈首建的32座重要關隘之一。因戰事頻繁,歷代又都不斷地修建、鞏固其防御體系。喜峰口長城建筑別有新意,出于軍事上的考慮,喜峰口分為關城和城堡兩個部分,城堡坐落在群山包圍的盆地里,四面用條石砌成,非常堅固,城墻有兩丈多高,關門上建有13米高的鎮遠樓。
關城建在城堡北面,三面臨山一面靠河,由“日”字型的三道套城組成,關與關之間由堅固的石基砌墻連成一體。城墻的六個接觸點均設空心敵樓,西城墻又與萬里長城主體相通。古時無論是車馬、行人,入關城都要通過三道門,可說是戒備森嚴,確是金湯之固。從山上俯瞰喜峰口,更有奇特景致。
喜峰口關城部分被淹沒于水中,水面上僅露出一小部分殘墻斷壁:長城順著逶迤的山勢一直伸向水岸邊,便俯身扎入水中。在水里爬行一、兩公里后又從對岸冒了出來,順著山勢蜿蜒爬上山脊,向西盤旋于崇山峻嶺之間。這段入水長城真像是一條巨龍俯身汲水,之后又仰首向上升騰。水下長城的形成是由于為了防止灤河的泛濫,1976年引灤入津建成潘家口水庫,喜峰口的關城便被淹沒于水中,只有到了枯水季節,才能露出關城殘址。
萬里長城在唐山境內蜿蜒220公里,有名關險隘29處。其勢巔連起伏、奔騰浩瀚,薈萃了明長城的精華。長城沿線民風古樸,掌故傳說頗多,是唐山旅游的精品。
遵化鷲峰山長城、遷西潘家口水下長城、遷安大理石長城、青山關、喜峰口、冷口關、監獄樓、七十二券樓、水門、長城磚窯、養馬圈等皆為長城獨秀,近年來在國內外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鷲峰山山上長城高不足一丈,寬不過三尺,因為修長城的官吏貪占銀兩,偷工減料,是典型的“豆腐渣長城”。
青山關城高一丈四尺,周六十六丈九尺,建于明萬歷年間,遠看玲瓏剔透,古色古香。72券樓由大小72拱組成,造型奇美;水門由青磚砌成拱形,經數百年風雨山洪沖刷仍保存完整。被譽為長城第一窯的“左三窯”位于遷西大嶺寨,1985年被發現,因磚上刻有“左三”字樣而得名。93年經全面挖掘,共發掘古長城磚窯7座,是迄今發現的長城沿線大完整的磚料基地,解開了長城磚的來源之謎。
![](http://www.tourask.cn/Upimg/scenery/2006022817135644316.jpg)
遷安大理石長城長約1.5公里,高10米,寬5米。城底、敵樓基礎多為大理石,在萬里長城中十分罕見。喜峰口古稱松亭關,是史上有名的古戰場。當年二十九路軍在此抵抗侵華日軍產生的《大刀進行曲》家喻戶曉,為喜峰口長城增添無窮魅力。長城沿線還有民族英雄戚繼光統領軍務、戍邊御敵長達16年的指揮部薊鎮總兵府,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地球巖石鼻祖、距今36億7千萬 年的太平寨麻粒古巖,遷安爪村舊石器遺址等一系列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