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大學生畢業招聘會一場接著一場,每場都擠得不行,但仍不能保證每個應聘的大學生都找到工作。
而不能及時將自己“嫁”出去的大學生們卻倍增焦慮,僅上一周,長春市心理研究所門診就接待100余位就業焦慮癥患者,比平時多了近3倍,因應聘受挫,產生焦慮的大學生成為醫生面前的絕大多數求助者。
長春市心理醫院業務院長桑紅提醒廣大畢業生,求職首先要把心態放穩,自我調節是關鍵。
表現一
守著電話不敢離開
長春市大學生小鄭,明年畢業,學經濟管理的他上周五參加了一次人才招聘會,投了十幾份簡歷,回到家后,他就始終不離開電話,生怕招聘單位來電話他接不著,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結果,兩天下來,一個電話都沒有,父母眼看著小鄭的臉一刻比一刻陰郁,后小鄭終于忍不住大哭起來。父母怕小鄭承受不住心理的壓力,于是帶著他來找心理醫生。
醫生診斷:等待中喪失信心
在潛意識里,求職已在小鄭心里形成巨大的壓力,而在等待結果的過程中,小鄭的信心也在一點點喪失,形成極大的心理危機。像小鄭這樣的畢業生還有很多,表現也基本相同,有的不停查看郵箱,有的不停打聽……結果往往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很多學生往往因為承受不住這樣的心理壓力而患上“就業焦慮癥”。
表現二
守在家里等、靠、要
與小鄭不同,也在找工作的小王大學畢業快半年了,他并沒有出去參加招聘會,而是等在家里,讓父母出去找門路、求關系。每當父母出去為他奔波時,他都滿懷希望地去等,但一看到父母失望的神情,他就會一頭扎在自己屋里。畢業快半年了,他走出房間的時間越來越少,整天垂頭喪氣的,情緒越來越差,“現在人這么多,沒有關系到哪兒找工作!”小王總是這樣對父母說,弄得一家人都跟著他發愁。
醫生診斷:悶在家里不如主動出擊
像小王這樣的畢業生現在也不在少數,面對困難他們往往采取回避的辦法,內心充滿焦慮又不愿意面對。他們不喜歡從低處起步,不好的工作不愛做,好的工作又找不到,所以希望父母托關系求門路找一個一勞永逸的工作。這種被動的等待會讓心情一天比一天焦慮。與其這樣在家里悶等,還不如主動出擊,自己出去找找工作,為自己賺點社會經驗。
表現三
硬著頭皮上班
來自山西的小雨則是另一類就業“迷茫者”。她現在在長春一家企業做文員,每月薪水只有800元,除了吃、住、用就所剩無幾了。雖然對工作不太滿意,但看到同學都有工作,自己只好硬著頭皮上班,心里一直很迷茫,想辭職又怕找不到好工作。
醫生診斷:給未來制定規劃
據了解,現在類似小雨這樣的年輕人很多,工作單位不順心還硬著頭皮干,結果越干越焦慮。與其這樣,還不如給自己未來制定一個規劃,主動給自己充電,以便提高自己,讓自己有能力找到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
心理醫生支招
求職過程中更主動些
長春市心理醫院業務院長桑紅指出,焦慮是由于對未來的事過分擔心引起的。所以,要預防壓力,就要變被動為主動,如在等待招聘單位回信的過程中給單位打個電話,少些等待;在找工作前為自己的求職方向做個計劃,對市場形勢進行分析,注意多收集信息,對自己有個判斷,不要單純地等待。畢業求職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勇氣和信心。
在求職過程中,適當地放松自己,使自己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很重要。焦慮心理會讓我們覺得緊張和憂慮。日常的有效放松方法有多種,一種是深呼吸法,放松的方法應集中于注意自己的呼吸、心跳等身體反應,克服焦慮;第二種是運用想象的方法來減輕焦慮,進行適量的體育鍛煉,聽聽自己喜歡的音樂,也能夠調整緊張情緒;第三是接受專業治療,如果自己的焦慮心理已經嚴重到了干擾正常的學習和生活,而且自己無法得到調節,就得求助于正規咨詢機構的治療。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