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學自主招生的綜合測試并沒有固定的考題范圍,也沒有什么復習提綱,考試命題每年也都不同,任何應試辦法都是無法奏效的。有些中學教師認為自主招生打破了應試教育的格局,可能會導致中學喪失主導權,甚至可能會影響目前已經形成的利益格局。
近日,有報紙刊登了一篇題為“高校收入百萬報名費,十校長喊停‘偽自主招生’”的文章。讀罷該文,感到社會上對自主招生還是存在很多功利性的誤解。
有人把自主招生異化為“小高考”。這導致學生延長復習時間,加重學習負擔。在筆者看來,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生和家長的心態,而不應歸咎于自主招生。自主招生的本意在于突破“應試”模式,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學科特長。所謂綜合素質,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各大學自主招生的綜合測試并沒有固定的考題范圍,也沒有什么復習提綱,考試命題每年也都不同,任何應試辦法都是無法奏效的。
有人將自主招生測試理解為一種功利性的工具。中學組織學生應試,是為了在自主招生錄取中占有較大的份額,提高全校的錄取率和錄取質量。有的考生備考3個月花去數千元,主要就是用于支付中學或社會中介組織的培訓費和資料費。這種現象是學生、家長的需求和各種逐利訴求共同孕育的。不過,既然自主招生無法復習應試,參加各種培訓無異于拿錢“打水漂”。
有人認為自主招生測試沒有跳出“應試”和“看重成績”的怪圈。自主招生測試實際上是各高校根據自身特點和培養目標設計的,能夠反映考生綜合素養的底限。高校同時要求考生提供高中的成績單、所獲榮譽、媒體的報道、發表的文章、創造發明的方案等一切能夠反映考生能力的材料,以便全面考察考生的能力,這對“一考定終身”已是一種突破。
有人誤認為自主招生就是要選拔偏才、怪才。偏才、怪才畢竟是少數,不少高校為文學特長、藝術特長、理科特長等等各種類型的學生開辟了專門的選拔渠道。可能這些渠道暫時還不能將偏才、怪才“一網打盡”,但據筆者所知,不少高校正在逐步嘗試開辟更多的渠道來廣納英才。
有人不理解高校為什么要對自主招生試題保密。這實際上也是大學防止自主招生測試被“應試化”的一種手段。不過,防不勝防,有中學教師組織學生以獲取考題為目的,參加自主招生測試。近,又發現淘寶網上有人賣自主招生試題,有的高校堅決通過報案來予以應對。公安部門提示,大部分類型的考試試卷一般僅設置為事前保密,只有考前泄題才需承擔法律責任。如果考后也需要保密,可以通過法定程序進行規范。明年就會有高校嘗試在這方面作出努力。
不少學生因同時報考多所大學而疲于奔命。這一方面需要考生端正心態,有所取舍;另一方面也需要逐步完善機制。北大、上海交大等高校已經開始組織聯招考試。還有大學跟教育部作了探討,提出就將高考成績作為自主招生的基本依據。不過,這涉及到調整高考時間,甚至學制等問題,機制的理順還有待時日。可以預期,大學的自主招生測試和高考并存還需一段時日。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