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記者梳理,截至目前,“兩會”共收到關于就業的建議、提案十余件。其中,兩件倡導“非傳統就業”模式的提案引發關注
委員建議給畢業生發“創業證”
“要想讓大學生就業不再發愁,只有畢業證是不行的,還要有‘創業證’。”省政協委員、太原理工大學教授武士俊提出觀點,認為大學生應該具備創業能力。
武士俊說,目前很多高校的創業教育已不能用滯后來形容,事實上大多數是空白的,高校的創業教育已經成為當務之急。因此,他建議高校注重學生創業技能的培養,并把創業能力作為一項重要的考察指標。在學生畢業時除了發畢業證,還要發“創業證”。
不過,武士俊也認為,當前高校的創業教育還面臨著三大問題。一是老師自己的創業能力亟待加強;二是教材不行,找不到可供教授創業的教材;三是沒有創業教育基地,學生沒有可以施展創業才華的平臺,即使有好點子也無法付諸實施。
武士俊說,現在很多大學生畢業后,找工作成了家長頭疼的事情,就業成了家庭經濟實力和社會關系的大比拼。而創業不僅可以實現個人的就業,而且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既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也能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別總在傳統就業模式上打轉
省政協委員、呂梁市副市長成錫鋒也對大學生就業問題十分關注。成錫鋒在呂梁分管教育、文化等工作,連續兩年,他均在“兩會”期間寫提案關注大學生就業。今年,他對大學生就業提出更細化的觀點。“在就業形勢日漸趨緊的今天,為什么總拘泥于傳統的就業模式?”成錫鋒說,要解決就業問題,必須要千方百計拓展就業渠道,必須有新思維、新思路。
在經過多方調研后,他提出進行非傳統就業,按市場需求去創業。“我曾在網上看到有人發出幫人寫策劃方案、陪購物等帖子,覺得這些方式非常好,市場有這樣的需求,就可以去賺錢。”成錫鋒說,非傳統就業具有投入資金少、就業門檻低、靈活性強、自由度大、適應范圍廣、勞動關系比較松散等特點,易于上手。“在發達國家就業結構中,非傳統就業的比例目前已基本達到了30%—60%的水平。山西人比較保守、缺乏創新性,因而這種新型的就業模式體現得并不明顯。”不過,成錫鋒認為,目前山西已有這方面的發展趨勢了,大力發展非傳統就業,應成為我省今后一個時期解決就業問題的必然選擇。
記者調查
78%畢業生有創業想法
1月28日、29日,記者在太原部分高校采訪時了解到,應屆生在緊盯大企業招聘信息的同時,也開始著眼于“非主流”的就業渠道。
記者對30名應屆生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78%的人有創業的想法,其中,45%的人對網商、設計人員、自由撰稿人等高科技、文化和中介服務領域的自由職業較感興趣。據相關部門統計,目前大學畢業生就業流向主要為:黨政機關大概占1%,事業單位大概占10%,國有企業大概是7%,再除去約10%繼續讀研究生和出國的,其余70%左右畢業生的就業出路,主要是到各類企業和城鄉基層社會服務崗位就業或自主創業、靈活就業。“與‘傳統就業’相比,‘非傳統就業’不限時間、不限收入、不限場所,更加適合專業性和動手能力強的年輕人。”省就業指導中心相關負責人說,從薪酬情況看,這種短期雇員的收入要比正式人員的收入高,從企業長遠來看,反而節省了成本,所以這種雇用方式是一種雙贏。
這種“短、頻、快”的彈性就業人員,與傳統就業的“常規軍”相比,具有突擊“作戰”能力和機動反應能力,是激烈的就業競爭中制勝的法寶。
我省非傳統就業發展相對滯后應引起重視
采訪中,多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分析我省目前非傳統就業現狀,均認為“目前我省相對來說還顯得滯后”。
民革的政協委員認為:非傳統就業還未引起我省各級政府足夠重視,目前也沒有專門的非傳統就業管理機構,缺乏非傳統就業方面的統籌規劃和法律法規。
省人大代表郭冬枝認為:由于非傳統就業人群的特殊性,他們缺乏市場、政策等信息的獲取渠道,也缺少相應的技能培訓。建議在完善非傳統就業的扶持政策時,要從非傳統就業人群的現實困難和需要出發,使政策更具針對性。明確賦予非傳統就業形式平等的法律地位,同時有效引導企業開發更多的非傳統就業崗位。
省政協委員成錫鋒認為:制定扶持政策時,可考慮如街頭小販、擦鞋工等非正規就業人員,可對其適當許可并提供場地支持;如自由撰稿人、設計師、民間藝人等自由職業者,如需要開具小額發票的,可考慮以社區為單位給予支持,并在稅收方面給予優惠,如需要活動場地和經費的,可考慮予以適當劃撥,如需要提升藝術水平和評定職稱的,可考慮予以幫助解決;再如網商等新興非正規就業人員,對符合條件的網商可考慮設立大學生實訓基地,給予財政補貼,準許網商按ID地址繳納養老和醫療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