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個月,2010屆大學畢業生就要離開校園,融入社會了。據學者調查,城市“蟻族”中50%以上來自農村,20%來自縣級市。“也就是說,七成以上的‘蟻族’來自農村和縣城,來自省會和大城市的‘蟻族’不足7%。他們是典型的‘貧二代’,很多家庭年收入不超過5萬元。一個‘蟻族’從家里出來,身上肩負了父母的希望、弟妹的囑托和全家的期望”。(3月22日《中國青年報》)
嚴格說來,“蟻族”并不算什么新概念,早期的“北漂”等族群,如果遭逢大學擴招的年景,也符合“高知、弱小、聚居”的三大“蟻族”特征。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推進、人口結構轉變、勞動力市場轉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等一系列結構性因素的嬗變,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選擇在大中城市就業,加上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來襲,“蟻族”終于成為一個社會概念。
“七成以上‘蟻族’來自農村和縣城”,這個判斷蘊含著合理與不合理的多重背景:一方面,中國城市版圖日新月異,新市民階層的壯大、人口流動性的增強,必然給占絕大多數的農村戶籍人口提供了更多“進城”的機會;另一方面,社會階層流動凝滯化,社會結構板結化,使得發展際遇與成果共享很難抵達均衡的目標,階層分化與貧富懸殊出現了固化的跡象,“龍生龍鳳生鳳”的父輩差距正在子代身上復制,“貧二代”向上的空間與通道都呈現出狹窄化的傾向。此外,基于制度失衡上的共識長期未能得到現實的糾偏,比如城市中負累過重的年輕人生存成本,比如樓市亂象、戶籍制度改革進程等。當此背景下,如果城市人格偏執,對公共資源與福利驕矜傲慢,對“蟻族”等群體抱有市儈偏見,則更可能從地方性政策上打壓其生存空間。
來自農村和縣城的“蟻族”,帶著他們不甘向下的青春,一如古時赴京趕考的書生,指望在相對公平的甄選機制中,實現他們的尊嚴與夢想。如同商人逐利的本能無可原罪一樣,公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本能也是無可置喙的——至于那些只喜歡去農村度假、而死活不肯離開城市生活的城里人,是沒有資格教訓“蟻族”“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而我們更廣闊的農村,在沒有為“蟻族”準備好創業條件和氛圍之前,也是不大好意思說“廣闊農村、大有作為”的。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種“美好”自然應惠及所有生存并奮斗在城市的各色人群。當然,城市如同容器,份額是有限的、資源是稀缺的,那么,在派發入場券的時候就更為需要一種良性的流動機制,摒棄身份的成見、跳出私利的狹仄,激活才智的創富能力與創新熱情。
誠然,“蟻族”是人生選擇必經的成長路徑,這本身不值得煽情或悲憫。然而,當“蟻族”帶著他們不甘向下的青春,在城市找尋夢想起飛的公平跑道,我們有必要檢視社會環境與制度設計,給他們平等而自由的希望。(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