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中國學生會面臨的第一個大考,同時也意味著人生的轉折點。能不能考上大學曾經被視為一個孩子受了這么多年教育,是否有“出息”。隨著中國的家長和學生越來越能理性的看待高考這根獨木橋,同時隨著計劃生育政策作用的發揮,高考近年來也出現了尷尬的變化,已經不復當年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情景。那“考”大學的時代是否一去不復返?
由中國教育在線在2011中國教育高端論壇上發布的《2011高招調查報告》顯示,在高考生源持續下降的情況下,部分高校將因生源枯竭面臨嚴峻生存挑戰。
報告表明,近幾年全國高考平均錄取比例快速增長,已經從2008年的57%,迅速增長到2009年的61.7%,2010年達到了69.5%。根據已經發布數據的23個地區新統計,2011年高招實際錄取比例遠高于原計劃的72.3%,為78.7%。有10多個地區錄取比例超過了85%,多數省市出現未能完成招生計劃的尷尬局面,直接危及高校存亡。伴隨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高考生源在2008達到歷史高的1050萬,2009年開始全面下降,近3年累計下降了130萬,并呈現出持續下降趨勢,這種態勢將延續至2017到2020年前后。
生源下降同時,高校招生計劃仍緩慢增長。這一剪刀差直接導致了高考錄取比例的迅速攀升。尤其近兩年,錄取比例實現了翻番增長。這種超高錄取比例,不僅表現在北京上海等發達地區,過去上大學難的生源大省,也出現了快速增長。河南省錄取率從2008年的42%增長到了2011年的70.5%,3年增長了28.5%,山東省高考錄取率也從2007年的61.6%增長到2011年的87%,4年增長了25.4%。湖南省2008年招生錄取比例只有51%,到2011年,錄取率直接攀升至86%左右。2010年,黑龍江高招錄取比例率先突破了90%,2011年海南省和吉林省錄取比例已分別高達92.5%和92.17%。
錄取比例逐漸提高,考上大學已經不再是稀奇的事情。如果在報考大學的過程中,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報考,基本上所有的高中生都可以進入大學的校門!翱肌贝髮W的時候仿佛離我們越來越遠。
“考”大學一去不返 高校如何把關生源質量
為了打破招不到學生的尷尬局面,大學的錄取門檻越來越低。很多大學都在招生的時候選擇降低錄取門檻進行擴招,這就沒辦法保證生源質量如之前一樣保持在一個高度。造成大學的生源質量普遍下降。
中國的高校以前一直在秉承“嚴進寬出”的原則,發展到今天已經演變成“寬進寬出”。大學不能保證生源質量,同時不能保證畢業生的能力。到今天,多少大學生回爐“大!边M行專業培訓、多少大學生待業沒辦法找到工作。中國的學生在大學畢業后,大部分選擇考研這條路來逃避社會帶給自己的壓力,更出現了大批大學生投身于公務員考試,出現幾千人競爭一個職位的現象。
“考”大學生時代不復存在 高校如何解決生源危機
生源危機,雖說給高校帶來了招生的壓力,但同時對于高校來說,也是一件好事。生源的下降,讓更多的高校可以由學生進行自由選擇,同時也增加了高校的競爭意識,打破了傳統的高校高高在上的現象,讓高校為了爭取生源,會對自己的硬件條件和軟件條件都進行完善。
高校應該如何應對生源危機?有教育專家指出,首先應練好內功,對辦學定位與思路進行清晰定位,提高辦學質量,同時,還要加強學生服務,增強營銷推廣能力,尤其是網絡推廣能力,以適應日益加劇的生源競爭局面。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