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學,究竟讀什么》大學不是技校
讀大學,讀的究竟是什么?
當你揣著錄取通知書走進大學校園,你一定會心情好到極,因為你每天夢想著的象牙塔終于像你打開了大門,你已經是一名大學生了。但是不知道你有沒有考慮過大學生上大學究竟讀的是什么,大學生和
技校生又有什么樣的區別?難道僅僅只是一本小小的學生證或畢業證?讀大學,究竟讀的是什么?讀大學只是為了校園里那些建筑、草木和池塘嗎?
也許一個機電專業的大學畢業生能夠操作、維護一臺機器,但是一個只有初中學歷的熟練技工也照樣可以操作,甚至比大學生操作得更好;一個外語系畢業的大學生能夠說一口流利的外語,能夠將長篇的外文資料翻譯成中文,可是,一個跑到外國賣了幾年烤紅薯的人也能說外語,甚至比大學生說得更地道;一個醫學院的畢業生能夠拿起聽診器給病人看病,能夠憑借幾百萬一臺的醫療儀器診斷出病人的疾病,可是,很多衛校畢業的中專生在積累若干年經驗以后,照樣可以拿手術刀,古時候的中醫甚至能夠懸絲把脈,僅憑一根絲線就能為病人開藥方并保證藥到病除……
所以我認為,大學生和非大學生主要的區別絕不是在于是否掌握了一門專業技能。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大學跟
技校也就沒有什么兩樣了,頂多也只算是一所規模更大的
技校。而且就專業技能而言,大學生肯定還比不過技校生的。因為技校廚師專業的學生第一節課可能就要學切菜,大學開設了廚師專業,也許還要用兩年來研究廚師的社會使命、職業道德、歷史演變、階級屬性和學術分類。
那大學生究竟憑什么區別于技校畢業生并進而區別于一切沒有讀過大學的人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看一下下面關于張小姐畢業求職經歷的故事。
張小姐第一次面試,是在一家電器公司,為了給企業一良好第一印象,張小姐特易打扮了一番,但是由于出門前打扮得太久,路上又堵車,導致張小姐遲到了整整一個小時。工作人員對張小姐說了句:“小姐,你不適合做員工,適合做老總。” 張小姐直接失去的面試的機會。
第二次,張小姐又來到了一家禮儀公司,由于上次的經驗,張小姐這次素面朝天的就去面試了,可工作人員依然搖著頭說:“注重儀表是對別人的尊重,你在學校沒有學過嗎?”
幾天后,一家英國公司的招聘廣告讓陳小姐重新打起精神。這次的應聘與前兩次都不一樣,公司對形象也沒什么要求,陳小姐也很準時地到了應聘現場。所有的面試者都集中在一個大房間里,考官給每個人發了一張試卷,上面只給了一道看起來簡單的題目:英國每年買幾個高爾夫球。沒有其他數據,要求在45分鐘內完成。
一看到這個無厘頭似的題目,幾乎所有人都傻眼了。但學經濟的陳小姐,發現這道題不是要答出一個確定的數字,而是需要一個思考的過程
后來陳小姐說其實所謂的“英國買”其實就是英國進口。進口的數量與市場需求有關,市場需求與人口有關。英國有多少人口,這個我腦子里要有數。可以假設16歲至70歲之間有多少英國人,其中有可能打高爾夫球的30歲至45歲之間有多少人。為了得到精確的數字,陳小姐還在答題紙上寫明了如何進行抽樣調查。后陳小姐寫下了一組數字,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一個月后,陳小姐收到這家公司的錄用通知。
張小姐第一次面試因為遲到而失敗,第二次又因為儀表而被拒絕。作為一個求職者,她犯了兩個很不應該犯的錯誤,因為守時和注重儀表都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對別人起碼的尊重。但是,我們并不能因此就說張小姐不是一個合格的大學生。雖然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更加應該知道守時和注重儀表,但是,這種做人的常識不但大學生需要知道,而且其他每個人都應該知道。我們不應該用做人的標準來作為衡量一個大學生是否合格的標準,否則就相當于抹煞了大學生和非大學生之間的區別。一個沒上過學的農民可能非常守時,而一個著名學者卻可能非常邋遢,這都不影響他們繼續做農民或者做學者。
張小姐第三次面試的時候證明了自己作為一個合格大學生的實力。如果面試時那個問題的答案只是一個確定的數字,那么在答題的時候一個讀過大學的人和沒讀大學的人比較起來絲毫沒有任何優勢,因為大學生沒有理由一定會比別人的記憶力更好。很多孩子擁有過目不忘的能力,但他們并不是大學生。既然張小姐面試時那道題目考察的不是一個數字,而是一種分析問題的方法,那么大學生的優勢便凸現出來了。張小姐在大學期間經過系統的思維訓練,對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有著豐富的理論知識,所以在面對一個問題的時候不會再單純從簡單記憶或者機械模仿的角度來考慮,她能夠站在更高的高度來分析、解決問題。在這種時候,被動的記憶能力已經上升為了主動的分析能力和獨立的思考能力,而這種能力正好是一個合格大學生本質的特征。
后悔上大學說明了什么
自高校擴招之后,有關于大學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如教學質量下降、學費攀升、就業困難等等一直是民眾關注的熱點話題。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騰訊網新聞中心聯合開展了一項調查(共有8777人參與),結果顯示,34.7%的受訪者在談到自己的大學生活時,都覺得“后悔”。 (據《中國青年報》8月14日)從這個報道中,似乎可以更加具體的看出民眾或者說大學生自己對大學教育的失望。
考上大學,曾經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愿望,為何在現今,畢業之后卻有這么多人感到后悔。在這個號稱知識化的時代,我們所看到的許多大學生已經不再擁有往日的那份自豪和驕傲,呈現出更多的是茫然。這不得不讓人問到我們的大學教育到底出了什么問題?
1912年,蔡元培發表《對于新教育之意見》指出:“政治家是以謀現世幸福為其目的,而教育家則以人類的‘終極關懷’為其追求;故而前者常常顧及現實,而后者往往慮及久遠。”而在當下的現實中,我們的大學不僅不能教學生“慮及久遠”,就是連政治家那種謀現世的幸福的目的也難已實現。在一個存在各種階層的社會中,教育是下層民眾改變自己的處境的重要途徑,有時可以說是途徑。這個時候教育的公平性就顯得猶為重要。那么我們的大學到底做了些什么?事實上,我們的大學教育已經淪為產業化浪潮中的一個重要的贏利方式(雖然教育主管部門不愿承認)。一般民眾難以承受的大學學費,卻在爭論中年年高升,使那些本來出生貧窮的學生,在本來倡導自由、平等的大學中,就要忍受著因出生不平等而帶來的種種不公。大學對這些學生來說,不僅僅是學習知識那么簡單,更意味著畢業后還債的現實。可在調查中發現,還有“念了四年,出來還是找不到工作”(39.2%)。一邊是高額學費,一邊是工作難找,這對于大學生特別是家境貧寒的大學生來說,又是不得不面對的雙重壓力。
愛因斯坦說:“學校應該永遠以此為目標,學生離開學校時是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一個專家。”可在當下,大學生離開學校有多少人是如愛因斯坦所說的那樣?51.5%的人認為,自己在大學里“沒學到什么有用的東西”。幾年前,上海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劉西拉教授,在兩校大四年級成績比較好的學生中進行的一次調查也發現,2/3的學生對大學前三年的課程“不滿意”,覺得“沒什么收獲”。大學所開課程、專業等眾多的不合理,學生對自己所學知識很難感到到滿意。學生又怎么能成為“和諧”的人。
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現下我們的大學教育不僅難以起到傳承人類自由、平等、公平等精神之功效,就連像
技術學校那樣傳學生基本謀生手段的功能都讓人懷疑。那么我們的大學是不是應該好好的反省反省,做出某些改變?布魯貝克認為,60年代以來的美國大學“不僅是美國的教育的中心,而且是美國生活的中心,它僅次于政府成為社會的主要服務者和社會變革的主要工具。”我想要使我們的大學能夠起到種作用,就從現下的大學教育來講,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