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教育將會是什么樣?上大學、學技能到底哪個更重要?家庭出身、教育跟成功到底是什么關系?閱讀對教育到底會有什么作用?
近,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要國際組織教育發展重要報告分析”項目組,對上述問題進行了回答。
通過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合組織、世界銀行、歐盟等主要國際組織近年來發布的教育發展重要報告、教育決策咨詢報告、教育公報等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歸納總結了全球教育發展的十大新理念和趨勢。他們發現,原來家庭因素,對于教育成功是如此重要,閱讀素養將會成為21世紀為核心的技能。很驚奇吧,趕緊看看,未來教育的十大新理念吧。
1.歐盟視教育為未來發展核心
2010年6月,歐盟正式通過了未來十年的發展藍圖,即《歐洲2020:智慧、可持續與包容性的增長戰略》,這是繼《里斯本戰略》到期后,歐盟的第二個十年經濟社會發展規劃。
在歐洲身處轉型時期、歐洲各國需要擺脫經濟危機的背景下,歐洲2020戰略提出了構建“智慧增長”、“可持續增長”和“包容性增長”的新的社會經濟發展框架,明確了歐盟未來十年的發展重點和具體目標。新戰略將教育和培訓視為歐盟未來發展的核心,視為實現“智慧增長”和“包容性增長”、幫助歐洲各國擺脫危機的關鍵。
新戰略特別強調,“必須做好教育、培訓與終生學習方面的工作”。作為實現核心目標增長的支撐,歐盟還設計了七項行動,涉及創新、教育、數字化、就業、產業、能源、反貧困等方面。其中,“創新聯盟”、“青年人流動”和“新技能與就業議程”三項行動與教育緊密相關。
2.從“全民教育”轉向“全民學習”
2011年4月,世界銀行集團推出了《世界銀行2020教育戰略-全民學習:投資于人們的知識和技能以促進發展》,對未來10年世行在教育領域的關注重點和實踐動向進行了規劃,提出了“全民學習”的戰略新愿景。
“全民學習”新戰略,完成了從“全民教育”到“全民學習”的轉變,加快了從教育到學習的轉移。世行認為,“全民學習”是一個國家經濟長期增長和減貧的關鍵,面對全球教育面臨的挑戰,未來教育的目標應從促進“全民教育”轉變為促進“全民學習”。
“全民學習”意味著確保所有兒童和青年不僅能上學,還能掌握他們擁有健康、有成效的生活并獲得有意義的工作所需的知識和技能!懊嫦蛉駥W習”的新理念和新目標將“學習”概念提到了一個比“教育”更加寬泛的層面,拓展了教育的時間觀,也將教育延伸到了新的空間維度。
3.家庭背景正強烈影響教育成功
2011年經合組織發布的PISA2009結果報告,得出的一個重要結論是:學生的家庭社會經濟背景正強烈影響其教育成功。
經合組織用“經濟、社會和文化地位指數”來測量學生的家庭社會經濟背景,該指數根據學生提供的有關其家長的教育、職業及家庭財產信息得出。報告顯示:與學生家庭社會經濟背景相關的成績差異在所有國家都非常明顯。平均而言,經合組織成員國中,14%學生的閱讀成績差異可以由其家庭社會經濟背景解釋;而在匈牙利、保加利亞、秘魯和厄瓜多爾,超過20%的成績差異可以由其家庭社會經濟背景解釋。在經合組織成員國,來自家庭社會經濟背景更優越(收入頂端的七分之一)的學生成績,比普通家庭的學生閱讀平均成績高38分;而在新西蘭、法國,富裕與貧困學生之間的成績差距高達50分。
當前,消除學生家庭社會經濟背景對于學習結果的影響,已經成為發達國家促進教育公平的努力方向,報告也發現,一些國家已成功減少了學生家庭社會經濟背景對于學習結果的影響。
4.閱讀素養成為成功核心技能
經合組織報告得出的另外一個具有重要政策內涵的結論是:真正影響經濟及社會進步的是學習結果的質量,而不是現在各國普遍采用的“教育年限”這一指標。
經合組織用對義務教育末期學生(15歲學生)“素養”的測評來評估基礎教育階段學習結果的質量。“素養”這一概念是經合組織的獨創,“素養”不是知識,也不是技能,而是個人獲取或應用知識和技能的能力,以及興趣、動機、學習策略等。
同時,經合組織用“精熟度水平”來表示不同學科的測試成績,即學生在某個領域(閱讀、數學及科學)達到的素養水平。二級被看作基準精熟度水平,達到該水平,表示學生擁有能夠有效并成功參與未來生活所需的技能;五級及以上水平被看作高精熟度水平,這些學生將處于全球知識經濟競爭的前端,達到該水平的學生比例是一國未來經濟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指標。此外,經合組織還特別強調閱讀素養是所有學生教育及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能夠成功所需的一項核心技能。
5.資源分配方式決定教育結果
經合組織報告顯示,整體而言,將世界劃分為富裕、受過良好教育的國家與貧窮的國家這種教育極差的國家二分法已經過時了,盡管人均GDP與教育成就之間存在相關,但是人均GDP只能解釋各國學生平均成績差異的6%。其余94%差異證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即當達到一定的教育支出門檻后,相同富裕程度的國家利用不同的政策杠桿、通過不同的資源分配策略能夠帶來完全不同的教育結果。
在國家層面,提供給學校更多錢不一定能提高學生成績。真正起作用的不僅僅是資源數量,而是各國如何進行投資,以及是否成功將這些資源指向能發揮作用的地方。而在學校層面,更多經費也不會自動轉化成更高的學生成績。同樣,研究發現,教師質量比教師數量更重要。
6.協同創新是高等教育新增長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2009年世界高等教育大會公報》、世界銀行發布的《發揮高等教育的作用:促進東亞技能與科研增長》報告、歐盟發布的《支持經濟增長和就業——歐洲高等教育系統現代化議程》報告都不約而同地認為,“協同創新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增長點”。
“協同創新”是指創新資源和要素有效匯聚,通過突破創新主體間的壁壘,充分釋放彼此間“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活力而實現深度合作。它有兩層含義:一是本國的高等教育融入世界高等教育,走國際化、區域化和全球化發展道路,提升本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二是高等教育機構同企業合作,協同研發,創新技術,既能提升高等教育機構的社會聲譽,又能促進教學,有利于高等教育自身的發展。報告認為,在當今“地球村”時代,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之一就是國際化、區域化和全球化。
7.高教是科研引擎和經濟增長推動器
2011年世界銀行發布的《發揮高等教育的作用:促進東亞技能與科研增長》報告認為,在日益開放和一體化的全球環境下,技術工人和科技能力的增長已經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檢驗標準,高等教育在經濟增長中所起的作用日益明顯,高等教育機構不僅幫助培養勞動力的認知和技術技能以使他們在勞動力市場上富有競爭力,同時高等教育機構也是研究的引擎,能夠帶動創新、創業和生產力的發展。從此意義上講,高等教育在自身發展的同時所帶來的技能與研究,是保障經濟增長的兩個推動器。
報告指出,作為為當前和未來勞動力市場提供高質量技能的供應者,一個有效的高等教育系統可以提高人力資源的結構并且通過提供技術、生產力和競爭力,讓企業家、管理者及技術工人有好的表現。這些高等教育系統也可以通過進行研究來提高國家的技術能力、支持技術轉化,并給工人們提供創新所需要的技能。而技能和研究可以在長期的調整和累積之后帶來生產力和競爭力,同時也可以豐富國家的經濟結構。
8.技能是21世紀的“全球貨幣”
2012年5月,經合組織發布的《更好的技能、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技能政策的戰略方針》中提出:“技能已成為21世紀經濟的全球貨幣”,人們可以使用他們的資格和能力作為“共同的貨幣”,在國家之間和不同工作之間自由流動。
技能戰略指出,如果沒有對技能足夠的投資,人們就會游走于社會的邊緣,技術進步不能轉化為經濟增長,國家再也不能在一個日益以知識為基礎的全球社會進行競爭;技能差的人面臨更大的經濟不利的風險、更高的失業率和對社會福利的依賴;技能影響人們生活和國家福祉的方式遠遠超出了通過勞動力市場盈利和經濟增長計量的范疇;技能對于消除不平等和促進社會流動也很關鍵。
9.為不同人群訂制不同職業教育規劃
歐盟于2010年12月發布的《布魯日公報》提出,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兩個核心目標之一是應對更廣泛的社會挑戰,致力于實現社會和諧。公報提出要對弱勢人群給予特別關注,使那些處于危險或排斥邊緣的個人和群體,特別是低技能和無技能的人、有特殊需要的人以及老年人獲得平等的培訓機會。
2010年歐洲職業培訓發展中心發布的《通向未來的橋梁:歐洲2002-2010職業教育與培訓政策》報告,提出發展全面和包容、為好和聰明的學生以及被社會排斥、處境危險的不同群體量身定制的職業教育與培訓系統,通過使教育、培訓和相關服務更容易獲得和靈活以適應不同的學習需要和風格來促進社會包容。
10.學校行政領導將成為“學習領袖”
2009年,經合組織發布了調查結果的分析報告——《營造有效的教與學環境——TALIS首次調查結果》,就學校領導力培養的目標提出了一個鮮明的觀點:讓學校領導逐漸從過去的“官僚化行政人員”轉變為“學習領袖”。
作為學習領袖的學校領導,需要滿足更高的期望、肩負更大的責任和應對更復雜的環境,學校管理必須超越微觀管理層面,邁向更高層次的引領發展。學習領袖的角色已經遠遠超越了一名行政管理者的角色,作為學習領袖的學校領導必須站在教育系統的前沿,引領教育潮流和學校發展,成為一所學校也是一個學習型組織的旗幟。
作為學習領袖,學校領導擴大的職能主要聚焦于對學校教師及其教學的管理。作為學習領袖,學校領導應該在與其他學校、社區、組織的合作中發揮重要作用,具備超越學校范圍的領導力。還必須加強與外界的合作、構建合作網絡、分享資源或者共同開展工作。
來源:北京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