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來,唐山市教育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現已形成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完備教育體系。
從簡易房到教學樓,從“粉筆頭”到“互聯網”,從“有學上”到“上好學”,改革開放40年來,在廢墟上起步的唐山教育大步向前。
截至目前,全市擁有各級各類學校(幼兒園)2636所,在校生(幼兒)126.4萬人,全市學前三年入園率、小學入學率、初中鞏固率和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分別達到93.5%、100%、99%和93.5%以上,居全國、全省先領位次。
(一)
豐潤區火石營鎮中學始建于1956年,坐落在火西村西側,交通極為不便,教師辦公條件艱苦,教室時常漏雨,宿舍設施簡陋,同學們住大通鋪,冬天用老式爐子取暖。
改革開放后,隨著政府不斷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學校辦學條件也日益改善。2009年8月,在上級政府的鼎力支持下,投資近千萬元的新中學異地建成,原火石營鎮中學、巖口鄉中學、黃昏峪鄉中學三校合一。新中學占地面積27967平方米,建筑面積6560平方米。2010年建成高標準的理、化、生實驗室,并按國家標準配齊理、化、生、音、體、美等儀器設備,購置圖書34300冊,生均43冊。2012年7月建成班班通并投入使用。學校推行集體備課和網絡研修,不斷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大力推進“六環節”高效課堂教學模式,致力于新課程改革,還根據地處革命老區的優勢,將“紅色教育”確立為學校德育特色。
改革開放40年,唐山教育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逐漸由震后“簡易教室”被一所所現代化新型校園替代。
我市在1985年普及了小學教育,1995年在全省率先實現“兩基”,2001年被評為全國“兩基”工作先進地區,2006年在全省率先基本普及了15年基礎教育,2009年被評為全國首批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先進地區,2013年被省政府命名為全省第一個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市,2016年成為全省首批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評估驗收的市。
2000年以來,我市利用十年時間,累計投入43.5億元,先后實施了中小學危舊校舍改造工程、陳舊校舍改造工程和農村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2014年以來,持續推進義務教育農村薄弱學校改造,到目前,全市已投入5.52億元,新建、改建農村薄弱學校347所。教育信息化進程提速,全市計算機教室、多媒體教室普及率均為100%,遠程教育覆蓋率達到98%,積極推進區域網絡互動教學工程,啟動“智慧教育”建設,推動教育進入“互聯網+”時代。近十年來,全市累計投入35億元,用于職業院校新建和改擴建。
近6年來,按照國家、省統一部署,我市組織實施第一、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利用中央、省專項資金5.2億元,市、縣配套2.5億元,新建農村幼兒園142所,改擴建農村幼兒園724所,增設農村小學附設園591所,惠及幼兒15萬人。全市省級示范園達到60所,農村示范園267所,學前教育發展走在全國前列。
經過40年的發展,我市已擁有小學1126所、初中270所、高中60所、獨立幼兒園1112所,在校生(幼兒)107萬人;擁有中職學校47所、高職院校4所,在校生7.5萬人;擁有普通高等院校9所,其中本科院校3所,高職高專院校6所,在校生11.6萬人。全市擁有教職工10萬人,其中專任教師8.2萬人。全市小學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達到100%,初中教師達到99.5%,普通高中教師達到97%,均在全省保持先領位次。
(二)
改革開放40年,教育改革始于思想解放,源于理論創新,興于制度變革。
唐山一中是1978年7月被確定的首批省重點中學。改革開放后,針對正確處理繼承和創新的辯證關系,積極穩妥地深化教學改革,學校總結提出了“二十四字”教改原則,即“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尊重科學,百花齊放,不搞模式,講究實效”。學校一直堅持學生參加體力勞動的制度,并于1987年將勞動技術課正式排入課表。依照教學大綱規定,高中階段不開設音樂和美術課程,但學校在1980年開始就為高一年級增設了音樂和美術課,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進入上世紀90年代,學校以教學創新為抓手,踐行素質教育理念。1996年,針對課堂教學滿堂灌、注入式、效率低下的情況,提出了輕負擔、高質量、低耗時、高效率的教改指導思想。1997年提出改革教學模式、改革教學結構,優化教學手段,形成使每個學生都在積極思維、自我表現和情感體驗中獲取知識、發展智能的“多向互動”的教學局面,教學改革步步深入。2009年秋天,新課程改革在河北省拉開帷幕,學校提出了“高考升學、競賽保送、海外留學”三駕馬車的辦學思路,努力為社會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英才。
在改革浪潮中既堅定方向又避免隨波逐流,既保持優良傳統又適時開拓創新,唐山一中可以說是唐山教育改革的一個范本、縮影。
改革開放的40年來,市委、市政府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力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堅決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始終把改革創新作為推進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深入推進教育綜合改革,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上世紀80年代后期,我市以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和培養青少年創新精神為宗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逐步進入課堂教學。2002年全國“JIP”初中教學實驗評估會在我市召開。2007年,我市創建“以校為本教研制度建設”項目實驗區接受了省級評估,并在全國項目研討會上代表河北省做經驗介紹。
從2004年開始,我市新的課程標準在全市中小學起始年級、起始學科全面推開,主體性教育和研究型學習模式得到推廣和應用,在小學普遍實行了“等級、特長、評語相結合”的素質教育評價機制,小學學區一體化經驗在全省推廣,并在全國教育工作會上介紹了經驗,實施素質教育的經驗在全國中小學素質教育經驗交流會上介紹。
2013年,我市啟動高效課堂試點工作,以路北54中、開灤十中、灤南宋道口中學等一批教學改革先進學校為代表,帶動中小學校把課堂作為教學改革主陣地,提高課堂效率、改革課堂模式。全國首屆新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全國新課程教學研討會在我市舉行,推廣我市經驗。2016年,我市高效課堂創新模式被評為第四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典型案例。
1980年,開始對全市中等職業教育結構進行改革,到1987年,全市已有職業學校72所(含技校),在校生2.55萬人,開設專業65個,唐山經驗在全省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予以推廣。到1993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實現了“縣縣有職教中心”的目標;2002年榮獲“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稱號;2006年被省政府命名為“全省職業教育先進單位”。2015年,全省確定120所中職學校作為全省職業教育質量提升工程項目建設學校,我市15所中職學校入選,居全省首位。
2014年以來,我市緊緊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機遇,培育合作項目,引進優質資源,全市各級各類學校與京津簽署實質性合作辦學協議累計達到237個。與京津建立起了師資培養長效機制,每年組織近300多名中小學名師、骨干教師到北京開展高級研修和掛職鍛煉。
打造開放教育,我市還精心承接國內外精品教育展會。2017年,成功承接國際職業教育大會、全國職業教育與城市發展高層對話會、全國學前教育峰會等10個高規格國際、國內、省內教育會展活動,唐山經濟社會和教育改革發展成果得到全面宣傳展示。充分運用市場營銷運作,實現政府承辦零成本,直接拉動我市餐飲、商業、旅游業等收入達1.5億元以上。
(三)
改革開放40年,我市把教師隊伍作為立教之本、興教之源。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使得唐山教育枝繁葉茂。
恢復高考拉開了中國教育改革的大幕,也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個重要標志性事件,意味著正常的教育秩序得到了恢復,為廣大青年打開了走向成功的大門。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劉廣輝是親歷者、受益者,并成為了唐山教育改革的參與者、實踐者。
1979年,劉廣輝參加高考,并順利考入河北師大唐山師資專科班,2年后畢業從教,從事教育工作已經整整37年,他從唐山一中的物理老師,到市教育局物理教研員,再到教研室主任,現在他已經是中學特級教師、唐山市首批名師。劉廣輝37年從教過程,也正是改革開放40年來唐山教師隊伍建設的一個縮影。
唐山大地震無情地奪走了2219名教職工的生命,唐山教師隊伍蒙受了巨大損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我市大力發展師范教育,形成了唐山師范、灤州師范、玉田師范3所中專起點的師范學校,和唐山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師范教育培養架構,2000年經教育部批準升格為本科院校。積極拓寬師資來源渠道,教師隊伍穩步發展,教師隊伍素質顯著提高。
到1988年,全市有教職工70377人,其中專任教師54871人,普通高中、初中專任教師本科率分別為28.03%和3.2%;到1998年,全市教職工85675人,其中專任教師70305人,普通高中、初中專任教師本科率分別為45.53%和6%,小學專科率15.99%;到2007年底,小學、初中、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達到99.83%、97.90%、84.64%和82.75%,其中小學教師專科率、初中教師本科率分別達到76.14%和54.65%。教師待遇普遍提高,收入穩定增長,教師已成為社會羨慕的職業。
與此同時,我市積極探索建立教師隊伍培養提高的長效機制,不斷提升教師隊伍素質。首先,利用多種途徑,強化師德師風建設,連續多年深入開展“雙百十佳”教師的評選和表彰,廣泛開展師德師風建設調研活動,建立起了市、縣、校三級師德監督網絡,每年聘任縣、校級師德監督員近千名。其次,建立起了市、縣、校三級教師培訓網絡,全面實施了教師全員崗位培訓,組織開展了小學英語、音體美、信息技術等農村緊缺學科教師培訓和面向全體中小學教師的新課程理念培訓,狠抓了骨干教師隊伍培訓。第三,積極推行人事管理的新機制,進一步推行縣區中小學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員能進能出、職務能上能下、待遇能低能高”的競爭機制。2006年,在全市實施了競爭上崗、合同管理、離崗退養教師聘任制改革;2007年,首次在市直院校開展教師公開招聘,61名優勝者通過層層嚴格考核,走上了教師崗位,各縣(市)區通過公開招聘,選拔了1159名優秀教師進入教師隊伍。第四,建立并完善縣域內教師合理流動、城市中小學教師到農村支教制度。近五年來公開選聘中小學教師1.3萬名,85%以上被選派到農村任教,有效緩解了農村教師隊伍老化、結構性缺編等問題。
為強化品牌引領,我市堅持把推進“名師、名校、名校長”的“三名”工程,作為建設現代化教育強市的有力抓手。全市已擁有213名市級名師、103所名校和50位名校長,通過深入實施“名師與農村教師一對一”工程,加快建設名師工程網站和名師工作室,組織開展名師“點餐式”送教下鄉活動,組織名校長到農村薄弱學校開展“送教幫扶”,開展“名校扶弱校”活動等,名師、名校、名校長的先進教育理念、先進教學方法已在農村薄弱學校落地生根,“三名”工程示范引領作用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