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是孩子必須接受的義務教育。而有的孩子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會容易出現厭學的情緒,這是需要家長和學校重視的地方。當發現孩子厭學的時候,學校方面該如何做呢?下面一起來看一下。
營造校園環境
學校環境要整潔幽雅。各種教學設施齊全,教室、操場等標準化;校園美化,空氣清新,有濃郁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在寬松、舒適的環境中產生愉悅感、安全感。優美整潔的校園環境能喚起小學生對生活的熱愛,激發小學生的求知欲。心理環境要有良好的師生關系、同學關系,使小學生感到心理平衡。這就需要校長和教師對學生一視同仁、平等對待。
開展心理輔導。通過心理咨詢,幫助學生理解厭學心理產生的原因,對于厭學心理嚴重的學生還要給予及時、科學的行為矯治。各科教師都要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努力挖掘其學習潛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真正變“厭學”為“樂學”。
轉變教師觀念
教師的教育觀決定了教師的教育方法。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教師觀,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地對待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大力提倡“快樂教育”“成功教育”,減輕學生心理負擔,注重學習興趣、學習動機的培養和激發。
幫助正確認知
幫學生學會收集證據,打破思維定勢。使學生意識到這些知識以前學過,只是一時沒想起來,若多想想,說不定就會做出來。幫學生認識到每個人都有不足之處,但也都有長處。要讓學生明白比較是相對的,不要將問題絕對化,要學會全面地看待問題。
幫學生學會正確歸因。將成敗歸為學習方法不當、不夠努力等可控的內部因素,讓學生認識到只要努力就會成功;幫學生將成功歸為自我的努力和能力,體會到成功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培養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一個人對自己是否能成功完成某一行為的主觀判斷?梢詮娜缦聨讉方面培養小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其一,增加學生的成功體驗,不斷的成功會使人建立起穩定的自我效能感。其二,增加學生的替代性成功經驗,當學生看到與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學生也取得了成功,就會認為自己也能完成同樣的任務。其三,言語說服,憑借學生所信任和尊敬的人的說服,能較有效地改變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