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自動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技術的廣泛應用,產業結構逐步調整和轉型升級,進而對勞動力市場產生持續的沖擊,結構性就業矛盾不斷凸顯。在需求端,用人單位大量崗位虛席以待,招聘用工難已經成為常態;在供給端,部分勞動者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求職就業難仍然普遍存在。這種勞動力市場不匹配的現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供求信息不對接、不通暢導致的。
近日,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利用全國102個定點監測城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填報的人力資源市場招聘、求職數據,在全國層面首次匯總發布招聘求職短缺職業排行(《2019年第三季度全國招聘求職100個短缺職業排行》),為勞動者和用人單位求職招聘、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提供一個方向性指引。
該短缺職業排行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覆蓋面廣,102個定點監測城市覆蓋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既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慶等4個直轄市和相關省(區、市)的省會城市,還包括大量地級市和部分縣級市;既囊括了一二線城市,也包括中西部三四線城市。
二是簡便易用,內容中的“序號”直接反映短缺程度高低;“職業名稱”和“職業代碼”規范統一,來源于國家職業分類大典;“職業定義”簡潔明了,通俗易懂;“需求典型城市”按缺口數從大到小排列,指向性、實用性較強。
三是直接反映產業結構特點,100個職業中42個屬于社會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人員,36個屬于生產制造及有關人員,表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服務業已經成為吸納就業的重點行業,生產制造類職業在作為制造業大國的中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根據該排行,營銷員、收銀員、餐廳服務員、保安員、保潔員、商品營業員、家政服務員、車工、焊工、裝卸搬運工排名前十。
我們可能會預期短缺程度最高的應該是那些與新技術、新經濟、新業態緊密相關的高技術、高技能職業,然而,正如國際勞工組織所指出的,勞動世界的未來并不單單是高技能,中低技能的工作同樣不可或缺。
100個短缺職業中42個與生活服務緊密相關,36個與生產制造緊密相關,這些都是我們日常生產、生活不可或缺的職業,充分表明技術進步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并非一刀切,工作崗位的演變也不是線性的。
100個短缺職業背后反映的是人們對高質量服務和高品質產品的內在追求,而這也恰恰是技術進步和人工智能難以替代的,其中凝結和創造的勞動價值正是我們美好生活所必不可少的。
需要指出的是,該短缺職業排行只是收集了公共就業服務機構人力資源市場的供求數據,而以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為代表的線下勞動力市場只是整個勞動力市場的一部分。隨著市場化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的蓬勃發展,和在互聯網技術推動下大量人力資源服務由線下轉到線上,勞動力市場供求信息的來源不斷多樣化、內容日趨數字化。未來還需要不斷擴大數據覆蓋范圍,增加數據來源渠道,優化監測指標體系,健全發布工作機制,為勞動者求職和用人單位招聘提供更加準確、更加可靠、更加有效的指引,提升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助力《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方案(2019—2021年)》順利實施。
內容來源:(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 殷寶明)
相關說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網站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