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社會各領域發展的主題。為了更好實現這一國家愿景,職業教育必須以高質量發展為新使命,以職業本科教育發展為突破口,不斷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通過技術人才培養與技能型社會建設為各領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與技術支撐。
職業本科對接高質量發展戰略:
以高水平職業教育服務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
在“雙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下,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能夠極大程度提升職業教育辦學水平,增強職業院校承接新型技術的轉化和使用能力,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服務我國各領域的高質量發展。
第一,發展職業本科教育能夠優化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布局。一方面,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廣泛開展職業本科教育,能夠引領區域內產業布局,與已有職業院校形成差異互補的發展態勢,并推進國家產教融合型城市的建設與發展。另一方面,在中小城市開展職業本科教育,能夠為中小微企業的發展助力,提升中小城市的產業活力和經濟承載能力。
第二,發展職業本科教育可以推進校企深度合作。當前,我國校企合作不夠深入,普遍存在職業院校熱情高漲,企業卻不溫不火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職業教育辦學定位還停留在技術應用層面,缺乏技術研發和轉換的能動性。為此,需要訴諸國際上的典型經驗,如學習德國奔馳、西門子等與大學聯合開展“雙元制”課程,引導我國研發型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本科學校辦學,如試點合資辦學、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合作成立技術研發所等,促進新型技術轉化。鼓勵企業、職業本科學校、科研機構圍繞核心產業開展協同創新,可以增強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第三,發展職業本科教育將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職業本科學校在專業設置上具有后發優勢,能夠針對高職專科學校和普通本科學校專業設置的不足,針對當前我國市場緊缺型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制造業等開設相關專業,通過“專業鏈—人才鏈—職業鏈—創新鏈—產業鏈”的五鏈統整,服務現代產業體系的加快建成。
職業本科教育彰顯教育理性:
以體系建設服務社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
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框架已基本建成,但是在實踐層面還存在一些現實困難,職業本科學校的數量占職業高等學校數量比重僅為1.8%,招生人數占全國普通本專科學校比重僅為0.5%。只有極少數的學生能夠完整地接受連貫的學歷職業教育。
為此,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是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一環,通過中高銜接、普職融通、職成轉化,職業教育能夠更好地服務社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首先,發展職業本科教育是維護法律權威、嚴格落實依法辦學的有力彰顯。《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修訂草案)》明確表示高等職業學校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專科、本科層次的職業高等學校和普通高等學校實施。為此,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是落實依法辦學,完善高等教育體系、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題中應有之義。
其次,發展職業本科教育能夠推進建立職教高考制度,糾正教育評價唯分數的功利化傾向。一方面,深入貫徹“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職業本科學校考試招生辦法,繼續探索多元化的分類考試制度,保障職業教育生源質量。另一方面,逐年降低職業本科學校在普通高中的招生比例,招生向中等職業學校和職業專科學校傾斜,倒逼高中階段落實好“普職比大體相當”的政策方針,確保職業教育人才供應鏈條的暢通。
再其次,發展職業本科教育能夠推動不同教育類型的交流合作,助力學習成果的互認轉換。職業本科教育在層次上與普通本科教育和成人本科教育是對等的,職業本科教育的發展為探索三種不同教育類型課程互選、學分互認、資源互通提供了可能,也為完善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制度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提供了技術性支持和實踐依托。
職業本科教育踐行社會責任:
以高端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服務技能型社會建設
長期以來,在“重學歷輕技術”觀念的影響下,大量不適合學術型教育的學生涌入普通高等教育,不斷加劇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結構性困境。在“體制偏好”的強化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員高度聚集在辦公室內,而制造業領域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員僅為12.07%,一定程度引發了我國“大學生就業難”“學歷貶值”和技術崗位“職工荒”并存的就業難題。有關數據顯示,在我國9億勞動人口中,技能人才占比僅為26%,未來5年內38個新職業人才缺口將超過9000萬。同樣以制造業為例,制造企業中高級技術人員占比,日本為40%,德國為60%,而我國則僅為5%,這一現狀與我國要大力建設的“國家重視技能、社會崇尚技能、人人學習技能、人人擁有技能”的技能型社會的發展愿景相差甚遠。
技能型社會勞動力需要根據技能層級進行分類,可以分為技能型人才(初級)、技術型人才(中級)和工程型人才(高級)。目前,我國工程型人才主要由“雙一流”大學培育,從事工程研究與技術研發,供小于求;高職專科學校培養的人才主要集中在中間層次的技術型人才,供不應求,長期存在缺口。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能夠暢通“初級—中級—高級”技術技能人才的發展路徑,提升技術技能人才整體素質,推進技能型社會的建設進程。第一,能夠將技術技能“長入”經濟,通過擴大高端技術型人才規模,為建設制造強國、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提供人才支撐。第二,能夠將技術技能“滲入”人心,變革我國“重智輕技”的人才觀,糾正學術型人才過剩與技能型人才緊缺的結構比例,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與創新,緩解人才就業供需失衡的困境。第三,能夠將技術技能“匯入”生活、“融入”文化,職業本科學校的設立可以更加廣泛地承擔起在職員工、退役軍人、城鄉待業人員、殘疾人等群體的高質量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與大國工匠。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