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于完成高校本碩博學位的各專業學子有福了,四川大學近日宣布將在全校推行本碩博連讀項目,且在讀期間,大四與研一合并,研三將取消,原本要花上10年時間的學習,將在8年內全部完成。
本碩博項目其實早已有之,清華大學的連讀模式早可追溯至1993年,北大、復旦、同濟、武大等國內各高校均已在部分專業實行連讀。川大的不同之處在哪里?連讀為教與學帶來哪些改變!
“來四川,讀川大,8年搞定本碩博,學位有了,工作有了,火鍋吃了,蓋碗茶喝了,龍門陣擺了……這日子會不會美得有點不踏實了?”近日,四川大學在全國高校中率先推行針對所有專業的8年本碩博連讀項目,引來網友們善意的調侃。
根據連讀項目安排,四川大學每個專業的優秀學生可以在本科三年級階段就爭取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用8年時間完成所有學業。日前,已經有100名2012屆的學生入圍該項目,取得連讀資格。
針對所有專業“本碩博連讀”是指在本科生中選定少數優秀學生,讓其在本科、碩士、博士學位之間無間隔連讀,畢業即獲取博士學位的培養模式。北大、復旦等知名高校,都設有這一項目。據四川大學研究生院院長許唯臨介紹,川大的“本碩博連讀”也并非今年才啟動,此前連讀項目僅在川大華西醫學院推行,由于學生可以省下考試、升學等時間,認真開展科研項目,已取得較好的效果,所以川大決定在全校所有專業推行連讀項目。與以前各高校僅僅針對特定專業設立的連讀項目相比,川大“本碩博連讀”是第一次對所有專業開放的連讀模式。“這項計劃剛剛獲得教育部批準,我們既是創新者,又是探索者。” 許唯臨說。
自今年8月起,四川大學各學院就開始接受大三學生遞交的連讀申請,獲得連讀資格的學生將按照本科三年、碩士研究生兩年、博士研究生三年的連讀計劃獲取博士學位,這樣就比常規的本科四年、碩士研究生三年、博士研究生三年的時間縮短了兩年。
這兩年時間其實是“擠”出來的——把常規的本科大四和碩士研一的時間合并在一起,同時取消了碩士研三寫論文的一年。許唯臨說,能夠縮短讀書年限的學生,一定是各個學院非常優秀的學生,他們能夠通過導師的幫助,自學完成兩年課程。一位學生也告訴記者,常規教學中,大四和研三課本來就都非常少,如果能綜合起來,加以利用,不失為一件好事情。
大四和研一的時間合并,那本科學位如何取得呢?根據計劃,取得連讀資格的學生必須在本科前三年完成所有必修課,同時達到80分或優秀的成績,如果有同學選修課學分不夠,可以用研究生課程學分進行充抵。“因為大四已在學習研一的課程,或者參與老師的課題與實驗,所以不一定有專門的論文寫作時間,但學生可以經過導師同意,將自己參與制作的成果作為畢業論文或者畢業設計提交。”川大教務處處長張紅偉說。
據介紹,對“本碩博連讀”項目學生報名非常踴躍,此次選定的100名學生是從所在年級的上萬名同學中選出來的,比例只有不到1%——川大規定只有各專業成績在班級前6名,或為年級前20名且有學術論文發表的學生,才有機會進入面試。
川大吳玉章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史蕓蕓在全班89名學生中排名第6,她在確定愿意留在本校讀博后,選擇報名“比較文學”方向,并在今年9月參加了連讀資格面試。面試主要考察本科階段學術基礎、是否有深入研究的潛力、學習能力以及心理素質等。“老師讓我談談《文心雕龍》用英語如何翻譯,問我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名字的由來等。”史蕓蕓說,在大三能回答這些問題,確實需要有一定的閱讀面和學術基礎。
記者了解到,為了嚴格把關,四川大學各學院成立了“3+2+3”本碩博連讀計劃遴選工作小組,負責本學院連讀資格學生選拔的組織、考核、審定等工作,組長由主管教學的副院長擔任,成員由各專業負責人和學院教授委員會(教學指導委員會)或教學督導專家代表組成,同時成立了人數不少于5人的專家考核小組,專門負責連讀申請人的面試工作。據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面試環節的學生,將由專家考核小組綜合其學業成績、面試成績、科研能力成績與社會活動成績等,算出后的綜合測評成績,而其中學業成績和面試成績兩項共占比80%以上。
有人擔心,學生參加連讀后,沒有考研和考博的壓力,仿佛進入“保險箱”,就不再認真學習,如何保證培養質量?
據許唯臨介紹,為了保證博士生的培養質量,連讀學生將在完成碩士研究生二年級的課程后,經過“成績考核”、“本人自愿”、“導師同意”、“學院批準”等多個環節來確定該學生是否還有資格繼續完成本碩博連讀。
張紅偉表示,“如果學生喪失或放棄繼續讀博的資格,可選擇再讀一年研究生課程,同時完成論文,和同年級正常畢業的研究生一道取得碩士學位;如果學生愿意且能繼續讀博,在3年的博士學業完成后也將進行論文答辯等嚴格考核,考評是否能畢業。這樣既能保證學生質量,也能考慮到他們自己的意愿。”
據了解,川大“本碩博連讀”并非是疊加式的培養,獲得連讀資格的學生在大三學年結束后,可以根據興趣選擇博士生導師,在經過導師確認和學院同意后,導師和學生之間將建立起“一對一”的輔導關系。導師負責挖掘學生的學術潛力,并制定有個性和特點的培養計劃;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對某一專業領域進行深入研究,實現專業知識的“精尖高”。學生的部分課程以自學的形式完成,部分課程經導師同意還可以免修。為開闊學生的國際視野,進入該計劃的學生還將被優先列入四川大學“國際聯合培養計劃”中,有更多出國交流的機會。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俞理明是進入連讀計劃的博士生導師。他建議,對參加連讀的學生不要有過早的定論,他說:“現在看起來優秀的,以后不一定優秀,現在不優秀的,不一定以后不優秀。過早地把他們帶入到一個太高的環境中,學生的心理壓力可能會很大。其他學科可能要好些,但文科很難一開始就看出是否有潛力,因為文科的復合性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