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身處一個汽車工業化社會,每天的出行都可能和汽車密不可分,悲劇自然引發大家對行車安全的深思。為此,我們特地采訪了汽車力學和技術方面的專家,對用車的安全事項和車輛安全構造進行專業解析,告訴你關于汽車安全“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關于時速:車速過快,車輛面臨“失控”危險
一位有20年駕齡的老司機告訴記者,他多年來安全駕駛的心得只有一個字:慢,沒有別的竅門可言。
一位姓曾的資深汽車工程師告訴記者,時速100~120公里是大部分車輛性能、速度、安全等因素的最佳結合點,而把車速控制在80km/h以內,車輛的安全性可以得到最大限度保證。
“現在最好的車,在相當好的路面上測試,由專業駕手操控,從時速100km/h急剎到停車,剎車距離最少也有40米”是個什么概念呢?曾工程師解釋說:“以一輛急剎平均減速度為0.8g的車為例,當速度達到40km/h時剎車距離需要12.76米,60km/h需要25.54米,80km/h已經需要39.92米。可想而知,超過80公里需要的剎車距離更長,而速度越快,對人體的反應和道路情況要求也越高。在過路口時,速度一旦超過60公里,出事故的幾率都很大。”
西華大學交通與汽車學院教授巢凱年認為,車輛的速度在車禍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速度越快,面臨的安全威脅越大。尤其是車輛超過200km/h,對車的要求就進入一種臨界狀態,此時踩一下剎車,車輛左右的摩擦稍有一點不對稱,整個車就可能失衡,發生轉向。有科學家在研究了數百起造成司機死亡的車禍后發現,一輛時速88公里的汽車從相撞到導致司機死亡只需0.7秒,因此時速達到200km/h以上時,面臨的風險無疑會增加幾十倍———要知道,F1上海站比賽,著名車手漢密爾頓的最快單圈平均時速也僅為207km/h。”
通常說來,在市區行駛的安全速度是40~60km/h,在高速上不超過120km/h,控制在這個速度范圍之內,即使發生車禍損失都能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如果遇到特殊路面,比如積水、坑洼、沙子、坡地,更要以極低的速度通過。
所以,控制速度是開車最重要的安全錦囊。
關于主動安全和被動安全:每一款車都有安全裝置,但安全性都有極限
就算一款以安全著稱的車,它的安全性能也是有極限的,一旦超出就面臨車毀人亡。套用一句網上的話,世上沒有“神”車。
不管是幾萬元的經濟型轎車,還是上百萬乃至上千萬元的超級豪車,每一款車在出廠時都配備了安全裝置。汽車安全配置簡單分為主動安全和被動安全,記者就此詢問了一位姓許的汽車高級工程師。據他介紹,主動安全的作用是防止車輛與其他物體發生碰撞,比如ABS、ESP、TCS、EBD、VSA這些電子系統都屬于主動安全,它們最終表現出的效果是車輛避讓障礙物的能力、制動的距離和制動時對車整體的控制力。
而被動安全是車輛已經發生了碰撞后,保證人身安全的配置。“安全氣囊、安全帶,一些車型在設計時采用的吸收能量原理,比如太空艙,或者潰縮式方向盤、碰撞后發動機下沉,以及車輛的鋼板厚薄等,都是被動安全。”他告訴記者,安全性都是相對的,如果速度過快、制動距離有限,突然發現障礙物,再優秀的車,配置再多,也很難逃避災難。
所以,最大的安全來源于駕駛者的內心,而不是借助外力。
關于碰撞試驗:安全設置也可能“失靈”,每一起事故都有偶然性
雖然每臺車出廠前都通過了一定的碰撞試驗,但不管是歐洲標準還是美國標準,測試的都是普通狀況下的碰撞,有一定的固定模式,甚至連碰撞的角度都是固定的。但車禍卻有偶然性,誰也不能保證車子的哪一點最先接觸到碰撞物。
巢凱年教授告訴記者,車子碰撞時的角度不一樣,著力點不一樣,產生的加速度和位移就不一樣。就拿安全氣囊來說,現在網絡上有人在討論,為什么自己的車速接近100公里時發生碰撞,安全氣囊卻沒有打開。這種現象并不少見,而且可能發生在任何一款車身上,因為安全氣囊的彈開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碰撞到了它的接觸點,二是減速度達到一定程度———不能說在起步時碰到石頭了它就會彈開。事實上,在發生事故的一剎那,誰也不能保證駕駛者還能清醒地調整方向盤,將安全氣囊的“點”瞄準障礙物。
所以,把事故扼殺在搖籃里,是避免損傷最根本的解決之道。
關于輪胎:“四足”有異,及時更替
作為汽車的四只腳,輪胎是汽車奔跑時唯一接觸地面的部分,它的狀態直接決定了行車的安全性。當輪胎氣壓出現異樣,或者表面胎紋磨損過度時,都存在安全隱患。尤其是車輛行駛中已經出現一些先兆,如跑偏、胎噪變大、高速異常抖動等,一定要格外小心,及時修補或更換輪胎。
校正胎壓也是安全檢查中最重要的一環。高級汽車工程師羅開俊告訴記者,人們總認為爆胎是由于輪胎氣壓過高造成,其實胎壓過低也可以引起爆胎,原理是輪胎承受不住車輛的自重。“不同品牌、不同車型對輪胎氣壓都有不同的規定,甚至前胎、后胎都有不同,有70%的爆胎都是因為輪胎氣壓不勻”。胎壓必須隨時檢查,而且必須在輪胎冷卻的情形下進行,否則高溫會使胎壓升高,測起來不準。現今各種轎車,在用戶手冊上都會注明該車輪胎的氣壓要求,允許的偏差也就是±0.1~0.2公斤壓力(一、二百個千帕單位)。
除了專業的測量,羅工還介紹了一些簡易方法,非常適合車主第一時間判斷輪胎狀況。用肉眼觀察:看輪胎表面是不是有鼓包,或者溝槽深度低于1.6毫米時,輪胎都應該更換了;自己檢查胎壓:可以在汽車行駛一段距離后,用手觸摸輪胎表面或輪軸,四個輪胎的溫度應該是一致的,如果有一個特別高,就說明這個輪胎有損傷。
因此,養成檢查輪胎的習慣非常重要。
關于安全帶:系安全帶是車輛被動安全的基礎
安全帶可能是平時人們開車、乘車最容易忽略的地方,但卻是汽車碰撞事故中最有效的保護設施,被稱為“生命帶”。據有關數據顯示,駕乘人員系好安全帶,在事故中存活的幾率是不系安全帶的兩倍,受傷幾率則降低50%。
羅工告訴記者,在汽車的一系列被動安全設置中,安全帶是其他裝置發揮作用的前提和基礎。當高速行駛的汽車發生碰撞或緊急制動時,將產生巨大的慣性力,這個慣性力能使駕乘者與車內的方向盤、擋風玻璃、座椅靠背、車門等物體發生碰撞,甚至被拋出車外。“這個慣性力有多大呢?當車速在50公里時撞上墻壁,相當于從3層樓跌落到水泥地面上,產生的正面沖擊力對一個體重50公斤的人將達到1.5噸。”此時有了安全帶的緩沖作用,就能吸收大量的撞擊能量,并將駕乘人員牢牢束縛在座位上避免碰撞。否則,包括安全氣囊在內的其他安全設置,不僅難以發揮“錦上添花”的功能,相反還會給人帶來傷害和威脅。
所以,要養成良好的駕乘習慣,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系好安全帶。
關于高速行駛:越好的車,碰撞后形變越大
在高速上行駛時,車輛的速度一般都比較快,路況良好通常會達到100km/h以上。一位常年從事汽車維修的人士分析,在這種情況下,汽車一般會發生三種撞擊。第一是方向盤偏離,撞到了一邊的護欄,這肯定會出現“Z”字形撞擊,人在車上會像被篩糠一樣搖晃;第二是在快速行駛中爆胎,這時駕駛者通常會打方向盤、踩剎車,車輛容易發生翻滾,建議這時一定不要亂打方向盤,避免急剎車;第三種就是與其他車輛發生碰撞,這時通常速度較快,反應時間短,力度很大。
“我這么多年接觸了很多事故車輛,一般來說,安全性越好的車,發生碰撞后形變越大。”他告訴記者,由于看重安全性,這些車輛的設計原理就是最大化保證乘坐艙的安全,所以在乘客和駕駛員的地方形變會比較小,但是前車的引擎蓋以下和后備箱的形變可能會很大。這是因為,車輛其他部位都把能量吸收了,人所在的地方就能少吸收一點。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們坐在翻滾列車上碰撞到物體,人可能一下就飛出去了,“這就是因為人把碰撞的能量吸收了”。
所以,一輛車發生事故后,形變程度與它的安全性不一定成正比。
關于自燃和爆zha:通常撞擊后很難燃燒或爆zha
當遭遇劇烈撞擊后,車是否存在自燃或爆zha的危險性,人是否應該盡快離開車身呢?
“我們在香港電影里經常看到,警察追歹徒,車翻了以后,人爬出來大喊,快跑啊,然后車就爆了。這是電影。”許工程師告訴記者,在現實生活中,嚴重碰撞后自燃的車輛都很少,更不要說爆zha了,按照原理也是這樣。另外,人們誤認為汽車爆zha可能是發動機的部分,“其實這種可能性很小,因為發動機的外部是鑄鐵,也有鋁合金的,材料性能非常穩定;而且發動機里面的幾個氣缸都是分散的,在4個沖程中發揮不同的功能。”
許工分析,從汽車一整套系統來看,爆zha只會涉及到和油有關的東西。汽油在汽車內的通道是:油箱-油管-濾芯器輸送-電子分配-節氣門-混合氣體-氣缸,發生爆zha的點一定是和汽油有接觸的。在哪種情況下汽油會燃燒呢?肯定要遇到火。但一般的自燃很難引起爆zha。“我曾經在三環路上見到一輛車自燃,直到燒成一副架子,車也沒有發生爆zha。”他認為,爆zha的原理是在一個密閉的空間里,突然燃燒得很猛烈,內部的能量迅速沖破外殼,就像放火炮一樣。
巢凱年教授也認為,現在許多車輛都有一個特殊裝置———燃油切斷開關,會在車輛出現異常時自動切斷油路,避免爆zha。但如果車輛是在一個極限速度之下,又猛烈撞擊到了堅硬物體,有可能導致油管、油箱等損壞,遇到火花就引爆。
所以,當車輛發生碰撞后,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借助外力盡快離開車身,但車內人員不要太過恐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