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虛擬到現實,一個個熱詞將2011年的流行文化串聯起來。這一年,“網絡圍觀”轉化為現實力量,“穿越”成為影視文化潮流,人們對“環保”的關注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些由網絡與真實世界互動形成的流行風潮,正成為深刻影響社會與文化的重要力量。
【熱詞一】“官微”
2011年被稱為中國政務微博元年。被稱為“最牛官微”的“平安北京”已擁有粉絲數217萬,其發布的“出行提示”“治安播報”等內容,成為百姓生活可靠的信息來源。上海申通地鐵集團的@上海地鐵shmetro日均發布20余條信息,被稱為“最勤奮官微”。4月,首個部委微博外交部的“外交小靈通”開通,并以其輕松的語言受到追捧。11月,“北京微博發布廳”誕生,成為全國首個省級政務微博發布群。
12月發布的《2011年新浪政務微博報告》顯示,截至目前,通過認證的各領域政府機構及官員微博已近2萬家,其中政府機構微博超過1萬家,個人官員微博近9000個。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喻國明認為:“微博極大提升了整個社會的信息透明度和意見表達的均衡性與多元化,建構了對于真相追逐的公共空間。從這個意義上說,微博是促進社會民主開放和健康平衡的一個重要手段。”
【熱詞二】“XX體”網絡文本
“親,快車道很危險哦!”“親,紅燈傷不起哦!”——用“淘寶體”最可以體現雙方的親昵。這種問題不僅在網上流行,還滲透到現實的社會生活中。8月,鄭州市交巡警將“淘寶體”用于交通安全宣傳。9月,外交部微博用“淘寶體”寫的招聘啟事,南京理工大學用“淘寶體”寫的錄取短信,都令人倍感親切。
“辦公室上班族你傷不起!!!每天手機打卡機跟你作對有木有!!!聊個QQ還得小心被抓到有木有!!!上下班擠成餅干有木有!!!”——用“咆哮體”,網友可以連著打上幾個驚嘆號,表達自己的情感,釋放壓力。
除了“淘寶體”“咆哮體”以外,2011的流行文體還有源自影視劇的“藍精靈體”“TVB體”,以及來自電視節目的“hold住體”等。網友以豐富的語言表達方式描述著生活,既可以減壓,還增加生活的趣味。
【熱詞三】“隨手拍”
大城市缺少人情味?由學者發起的“隨手拍解救乞討兒童”活動,由媒體人發起的“免費午餐”,映照了網絡的無限愛心。
1月,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于建嶸教授開設“隨手拍”微博,號召網友將乞討兒童照片上傳至微博,幫助其父母找到孩子。5天后,此微博就得到了1萬余人關注,并發布了300多條乞討兒童信息,并引起了公安部門的關注。
4月,全國五百多名記者、國內數十家媒體,聯合中國社會福利教育基金會在微博上發起“免費午餐”。活動發起5個多月后,募集善款1690余萬元,為77所學校的孩子烹制午餐。
“民間行為與國家政策形成良性互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不僅僅公益事業受益,整個社會風氣都會得到改善。”北京師范大學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說。
【熱詞四】“穿越劇”
綜觀2011年熱播影視作品可以發現,宮廷題材影視劇尤其是宮廷穿越劇井噴。《宮·鎖心玉》《步步驚心》是穿越劇的代表作,故事情節類似,講述了現代社會里普通女子穿越回古代以后,憑借美貌以及原本在現代社會里所學到的歷史知識和社會常識,集萬千寵愛于一身。
專家指出,穿越劇之所以如此受追捧,是因為人們在面對太多現實不如意和巨大的競爭壓力而選擇逃避,穿越到古代恰好能夠滿足觀眾“灰姑娘式”的夢想和人們的英雄情結。與此同時,“穿越劇”存在過度商業化傾向,情節雷同,粗制濫造,容易造成觀眾在娛樂中迷失對歷史的尊重。
【熱詞五】“圍觀門”
6月,江蘇省溧陽市衛生局局長謝志強誤將微博當做私密聊天工具,與情人互發微博,立刻引起網友的“圍觀”。次日,當地媒體對此事進行了大幅報道并被廣泛轉載。溧陽市委常委會隨后召開緊急會議,將其撤職。
微博是人人都可以“爆料”的信息平臺,當涉公信息經過“曬”與“圍觀”后,漸漸發酵成為輿論。網絡讓官員的“私德”曝光在眾目睽睽之中,網絡反腐的作用得到充分體現。與此同時,網絡圍觀者的“暴力”行為,也引發了人們對于網絡時代如何保護隱私的擔憂與思考。
【熱詞六】“翻拍”
“翻拍”經典影視劇在2011年格外集中。《將愛情進行到底》《倩女幽魂》《辛亥革命》《楊門女將之軍令如山》等經典電影得以再現,新紅樓、新三國、新西游、新水滸四大名著也不斷被翻拍。
“翻拍”一方面被詬病是影視作品缺乏創新能力的表現,另一方面則受到市場包容。學者索亞斌說,2010年以來,我國電影產業格局進一步擴大,今年票房有望達到130億元。市場格局大了,對各種題材的包容力就更強。一些成功的翻拍、改編作品,比如《失戀三十三天》,其最初的網絡受眾和影院受眾的重合度較高,翻拍成電影后就容易成功。
【熱詞七】“公民環保”
“環保”并不是個新詞,今年它卻格外地熱。渤海灣漏油事故、PM2.5引發的空氣質量大討論、德班氣候大會……今年以來,中國老百姓對公共環保事件和環境問題的關注度直線上升。環保不再只是官方的口號,學者的倡議,而成為每個普通人關注的話題和實際行動。
北京初冬的一場霧霾,讓PM2.5一夜之間從專業術語變成了人盡皆知的熱詞。為了讓人們更了解身邊的空氣質量,北京、長沙等地的民間環保組織紛紛發起“我為祖國測空氣”的活動,越來越多的老百姓考慮走上街頭親自測空氣。
北京民間環保組織達爾問工作人員王秋霞說:“光靠討論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每個公民都要做出改變,比如進行垃圾分類,少開一天車。”
【熱詞八】“郭美美”
“郭美美”,它是一個女孩的名字,更是一個事件,最后則被演化成為一個關于慈善誠信的標簽。
挎LV、穿名牌、住豪華酒店、開豪車……當自稱為“中國紅十字會商業總經理”的“郭美美”在網上“曬生活”的時候,公眾對慈善機構的不信任被點燃。6月事發時,這位20歲的演員、歌手表示自己只是杜撰了一個身份。7月,中國紅十字總會暫停中國商業系統紅十字會一切活動,并對其財務收支進行審計,但這些并未能消除公眾的疑慮,個人捐款數額銳減。12月,中國紅十字總會將2011年度財務公開,并承諾用兩年時間初步實現省級以上紅十字會信息公開的制度化、標準化和規范化,力求化解信任危機。
一個炫富的女子,險些“曬掉”了一個百年歷史的慈善機構誠信。這個偶然事件的背后,是公眾對善心如何被呵護,誠信如何被堅守的必然追問。
【熱詞九】“微公益”
公益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2011年,一次次積少成多的“微公益”讓每個有愛心和同情心的普通人開始加入公益事業。從始于春節的“隨手拍解救拐賣兒童”到一元一元積累起來的“慈善午餐”,公益文化的涓涓暖流正從傳統的企業型公益、事業型公益向平民公益轉移。
今年26歲的趙娟在北京一家事業單位工作,今年她捐出了人生中第一筆非單位或學校組織的捐款——1元。“有一天我去單位樓下的快餐店吃飯,恰巧看到餐盤的墊紙上印著‘捐一元,為貧困地區兒童募集營養早餐’的活動,當時我想都沒想就多給了營業員1元錢,還在網上號召朋友都多捐1元錢。”趙娟說,“雖然我不是億萬富翁,但是千千萬萬個微不足道的‘一元’愛心匯聚在一起,就是一股強大的力量。”
【熱詞十】“限X令”
開車限號、購車限牌、買房限套數、貸款限最低首付額……2011年全國多個地方的公共政策可謂“限”字當頭。專家指出,隨著我國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城市人口快速膨脹,交通擁堵、房價上漲、資源環境緊張等“大城市病”日益凸顯。
不限,后果很嚴重;限,現狀至少不會擴大,也許還能有所緩解。經過一年的“限”,首都北京的道路擁堵和高房價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喜人變化。
2011年上半年,北京工作日早、晚高峰平均交通指數為4.5,路網運行速度達每小時24公里以上,同比提高10%;擁堵里程減至115公里,降幅達33%。北京市房地產業協會12月9日發布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北京市新建普通住房成交均價為13914元/平方米,比去年全年成交均價低6.3%。北京市房地產業協會秘書長陳志預計,今年北京房價“穩中有降”的目標有望順利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