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高職發展自信的關鍵在哪?就目前情況來看,高職院校還面臨發展自信缺失、內涵尚需提升等問題,自信缺乏的原因是什么?怎樣提升自信?河北技校網的小編今天就來為大家解開疑惑!
日前,《2017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在京發布,報告在肯定我國高職教育在立德樹人、專業建設、國際化等方面成績的同時,也指出當前高職院校還面臨發展自信缺失、內涵尚需提升等問題。不自信無以立根本,自信是高職院校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和精神源泉,如何樹立發展自信,推動內涵式建設發展,已成為新時期廣大高職教育工作者需要關注和解決的重大課題。
(一)高職院校發展自信缺失的原因:
一是高職院校較快的發展速度,使其缺乏厚重的歷史積淀。盡管近年來高職教育發展速度很快,招生規模連年增長,但較之于有上百年發展歷史的普通高等教育而言,還是缺乏扎實的根基和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因此,其對高等教育功能的深刻認知,對高職教育的未來發展,對培養目標的科學修正等,都需要不斷地去摸索、去積累、去沉淀、去發展、去創新,需要在發展的積淀過程中去樹立自信。
二是高職院校的“末端”發展層次,影響著師生對學校自信的認同。高職教育本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因其處于專科層次,而“被”確定了其“末端”位置,這就對其人才培養的兩個主體都造成影響:學生基礎較差,學習興趣不濃,“學”的困難;教師教學難度大,個人成就感不強,“教”的懈怠。而教學這一中心環節正是學校的辦學理念、思想、目標得以傳遞和實現的核心環節,更是學校師生對學校自信形成認同而使其得以傳承和弘揚的重要環節。
此外,評價體系的改變,學術性大學開始崛起,高職院校日趨沒落;中央財政對高職改革發展的專項調控和引導力度減弱,高職教育在財政撥款、項目申報等政策安排中被邊緣化;部分用人單位盲目追求高學歷,將高職畢業生拒之門外等,都加劇了高職院校發展自信的缺失。
(二)高職院校發展自信的構成:
首先,學生自信是基礎。隨著高考改革的推進,分類測試已成方向,當前的問題是不要把高職選拔考試理解為普通高考的“初級版”,簡單地降低難度、抬高分數,而是要把握高職選拔考試的職業性、技術性和服務性。職業性向測試,要為學校和專業服務,更要為考生服務,讓考生意識到“天生我材必有用”,選對專業,入對行業。高考只是入口,入口的分類評價,能讓學生樹立自信心。同時還應看到出口,當大部分學生學有所成,就業率和薪資水平與學術型高校畢業生相當時,學生就能看到希望,鼓起勇氣,積極上進。《2017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也顯示:高等職業院校學生逐步展現出自信自強的良好品格。
其次,教師自信是關鍵。教師對一個學校的發展至關重要,目前雖然高職院校教師職稱評審單列,但仍然套用學術型高校教師評價標準,學術論文、研究項目是核心指標,以致高職院校高級職稱人數偏少,嚴重影響教師的收入、社會聲譽和自信心。而教師的這種不自信很容易轉嫁到學生身上,同樣拿學術標準衡量、教育學生。所幸,這些情況引起了中央的重視,高職院校教師職稱評審制度和績效考核制度正在朝著契合高職教師特點的方向改革。《2017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也證實:一批教學水平高、服務能力強的優秀教師脫穎而出。2016年入選的全國98名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中,高職教師占15名;400多名高職教師在境外教育或行業組織中擔任職務,在國際組織中的影響力初步顯現。
再其次,管理自信是保障。管理就是資源的合理配置,大部分高職院校的校園、校舍、儀器設備等硬件其實在全世界范圍內也處于先進水平,關鍵是怎樣辦學,怎樣辦出特色。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中,將大學教育(5級)分為學術性為主的教育(5A)和技術性為主的教育(5B)兩種類型。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也明確指出,“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可見,高職教育是一種類型,而不是一個層次。因此,高職院校要在管理中高舉“職業教育”類型屬性,把職業性做到極致,找準突破點,埋頭做出特色,把“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當作中心工作來抓。同時,還應發出共同的呼聲,突破“專科層次”,一個完備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應該由研究生(包括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本科和專科構成。
(三)高職院校怎樣培養發展自信:
首先,改革評價體系。學生方面,建立以職業技術為核心指標的評價體系,貫穿學生從入學考試到培養再到畢業的全過程,高職入學選拔考試采用職業性向測試,平時專業課程考試“用心去動手”,畢業考核摒棄論文,取而代之設計與實踐。教師方面,發明專利、調研報告、產品設計、標準擬訂、教材講義等都應成為職稱評審的重要業績,支持教師掛職創業、下企業培訓,延聘企業能工巧匠擔任高職院校教師,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同時,在高等教育體系設計中,建立起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在一定節點上能相互轉換的“立交橋”。
其次,改革培養方案。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要體現弘揚工匠精神和培養大國工匠兩大使命。專業建設要呼應地方產業,只有把專業建在產業鏈上,才能了解產業發展的現狀。要完善校企合作管道,保持互動,才能知道企業人才需求的動向,而知道了需求,才能優化專業、培養人才,有效為行業企業供給“能干活、留得住、善創新”的人才。
再其次,鼓勵參與競爭。部分職業院校的師生,在面對校外活動時常有自卑心理,不敢大膽參與。但實際上,從個體來講,高職院校還是有不少可以與普通高校比拼的人才,所以高職院校師生要看到自己的長處,認識到不論哪種類型的學校師生都是主體,參與就是一種鍛煉提高素質的機會。而且,高職院校大部分位于地級市及以下區域,是“家門口的大學”,對接地方產業、服務“三農”、助力貧困地區發展有天然的優勢,只要合理定位,選準競爭領域,發揮功能有廣闊的空間。
聽了小編的介紹,大家對高職院校的自信情況了解了多少呢?如果你還不知道如何選擇學校,那就來咨詢河北技校網的客服老師吧,我們會為你耐心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