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工匠,體現的是以技報國的人生志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深厚扎實的專業技能、勤奮好學的職業態度。高職院校應以大國工匠培養為己任,構建全面的培養體系。
一是敬業樂學的專業教育體系。
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能成為大國工匠的人,必然是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并能從工作中獲得樂趣的人。從進校開始,就應加強對學生的專業教育,除了讓他們明白今后從事什么崗位,這些崗位需要什么樣的知識、能力與素質外,還要讓他們了解自己今后的發展空間,并找到具體的學習方法與路徑,從而引導他們逐步樹立持久的職業志向。
二是對接產業的專業建設體系。
要將學校的專業建設與產業鏈緊密對接,形成專業群,以達到校內教育教學資源的共享,并實現人才就業崗位的遷移。專業群的構建要關注兩個要素,外部要素是專業群內各專業要對接產業鏈,內部要素是群內各專業要具備共同的職業崗位要求、有相同的學科基礎,可以實現課程、師資、實訓資源的共享。
三是緊跟科技發展的課程體系。
在今年11月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提出,“要把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對接科技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這種“對接科技發展趨勢”,主要是通過模塊式的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來實現的。
四是特質培養的素質教育體系。
在進行素質教育時,應重點體現學生“特質”的培養,這種特質,集中體現了行業特征的差別、學校辦學歷史的差別、學生實際情況的差別。首先是面向行業與相關企業調研,對接軌道交通行業技術發展和企業崗位特質要求,提煉出“陽光心態、精湛技能、服從服務、安全質量、國際視野”五大學生核心特質,解決校企之間人才供求規格不一致的問題;其次是構建三層遞進的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形成學生特質培養的質量生成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