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辭”是指在職時間變短,穩定性變差,入職不久就辭職的現象,“閃辭”現象增多,給用人位造成了困擾和壓力,特別是高職院校和企業聯辦的以企業命名的旨在探索校企雙主體辦學的二級企業學院(以下簡稱企業學院)培養的學生到企業后“閃辭”現象面積有擴大之勢,給企業和學校均帶來傷害,成為企業學院的一大痛點,應引起深刻反思,及時止損。辦企業學院是對深化校企合作理性探索,不是試錯,需要系統性思考。
1、機制建設是支點
企業學院作為校企共同體一定是雙方在長期的合作中形成共識而發展的產物,能否持續同頻共振,需要互動機制作為支撐。建立基于校企共同體的目標鏈、標準鏈,形成一體化鏈接,校與企供需結構性匹配,推進人才流、技術流、文化流、資金流"四流"高頻流動。校企雙方共同系統設計人才培養體系,實施潤無聲育人策略,實施工學交替教學組織,課與崗內容匹配,教師與企業技術管理人員“同教”、"同評",學生與企業員工“同事"、"同學",校企共同培育職場文化和價值觀,保證各利益方滿意。從現實來看,辦企業學院的機制建設難點在如何有效實現校企之間資金流動,除職業院校個體努力外,還需政府推動。
2、專業遴選是基點
職業教育是通過聚焦一個專業的系統學習,把學生培養為具有完善的道德和具備某一領域專業知識、能力和素質的社會職業人,然后在某個崗位上立足,不斷歷練自己、拓展自己、遷移自己,形成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作風、專業精神相融合的專業素養,做到一輩子適應社會發展和崗位要求。辦企業學院,應遴選有發展前景、辦學基礎較好且有實力的專業群,為企業學院長遠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
3、企業遴選是重點
企業的發展實力直接影響企業學院學生的培養質量和就業穩定率,考量企業的發展力、影響力、培訓力、教育力、文化力、吸納力、互動力等要素,是遴選企業的重要指標,遴選有教育能力的企業是辦好企業學院的重要基礎性工作。
從校企合作現實實踐情況看:一般來說,民營、勞動密集型、中小型等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能力不強,深廣度不夠,但合作過程中局部效果明顯;國有、技術密集型、大型典型等企業參與能力較強,系統化合作基礎好,但合作過程中整體效果較弱。建立企業參與職教的激勵機制,出臺產教融合型企業標準并引導企業由偏好成本向偏好技術技能發展,有效提高效果,除職業院校個體努力,還需政府推動。
4、職業規劃是難點
當今社會,新生代在職業上可能不再會從一而終。職業成長規律告訴我們,職業成長是需要在一定周期內進行積累,經歷感覺期、理解期、超越期等階段,跳槽并非不可,但頻頻跳槽可能破壞這種周期性的積累,難以完整歷練自己而更好的成長。
加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設計教育,幫助其形成理性的職業觀,摒棄浮躁心態,堅持專注,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同一件事情當中,產生職業生涯滾雪球式的復利效應,避免情緒化和一味功利化的“閃辭”,更要避免成長的"閃退",應是企業學院的重要優勢,但系統的設計和實施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是一項有難度的"跨界"工作,需要有高度智慧。
5、誠信招生是起點
麥可思數據顯示2018屆大學畢業生求職視點排序“個人發展空間”(76.6%),“薪資”(68.6%)、“福利待遇”(56.3%)。當前,諸多高職院校的招生面臨著“僧多粥少”的尷尬局面,為招攬生源,部分院校借企業學院之名,往往夸大其詞,承諾多多,就業后反差較大,就會出現大面積的"閃辭",甚至帶來一些社會不穩定因素。企業學院在招生招工過程中,保持教育定力,不做虛假宣傳,以誠信文化培育誠信,嚴守承諾,校企致力于提高教育質量的同時,企業積極改善工作環境,盡可能做到崗位安排上專業對口,幫助學生逐步向預期值邁進,是有效減少企業學院學生"閃辭"的有效措施。
辦企業學院,是有效激發職業院校辦學活力,促進企業與學校實施全要素融合,探索混合所有制辦學的戰略舉措,能有效推進校企合作從初級走向高級、從淺層次走向深層次、從內容單一走向多元化、從碎片化走向系統化的梯次遞進,從接合到結合、從協同到合作、從整合到融合集成度的梯次提高,服務國家、社會、學校和學生乃至專兼職教師的全面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