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十九大對高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對高職院校發展和專業建設賦予了新的使命,要求為區域經濟轉型升級、“中國制造2025”等地方乃至國家發展戰略提供高質量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在“管、辦、評”分離穩步推進的背景下,高職院校作為人才培養質量的責任主體,建立健全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是實現高質量內涵式發展必由之路,也是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保證。
專業作為高職院校發展的重要抓手和辦學質量的突出體現,其質量將直接影響到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質量,從而影響到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質量,故急需要培育一批高水平專業(群),引領高職教育,乃至產業的發展。而新時代高水平專業(群)質量需要評價和保證,診改作為建設和運行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主要手段,其實施路徑的設計是影響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質量的主要因素。因此,設計合理可行的專業診改實施路徑,保證高水平專業(群)的質量,將是未來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一個必然趨勢。
1 歷史背景下的重點專業建設內涵側重分析
1.1 國家示范校重點專業建設內涵以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重點
2006年,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啟動的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計劃,基于高職院校發展的歷史,示范校下的重點專業建設側重于以下3個方面,一是深化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改革。以課程體系優化和項目化課程改革為突破口,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目的在于探索符合高職人才成長成才規律的培養路徑;二是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以重點專業建設為載體,更新教師教育教學改革理念,帶動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提升,目的在于為高職院校持續發展提供人才保障;三是改善高職院校專業實訓條件。本著工學結合的基本原則,整體設計、加大硬件投入、形成規模,目的在于為高職院校深入改革提供硬件保障。
1.2 國家骨干校重點專業建設內涵以創新校企合作機制為重點
2010年,教育部、財政部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推進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明確骨干校重點建設專業主要側重于2個方面,一是在學院創新校企合作體制機制的前提下,強化工學結合,創新專業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在適應區域產業結構升級的前提下,動態調整專業結構,加強校企合作制度建設,共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改革,加快實習實訓基地內涵建設,目的在于為校企合作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落地提供理論依據和成功經驗;二是要保證質量。以人才培養中的核心指標為切入點,建立基于第三方評價的質量保證體系,目的在于為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質量保證提供思路和抓手。
1.3 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項目中的重點專業建設以提升專業服務能力為重點
2011年,教育部、財政部發布了《關于支持高等職業學校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的通知》,要求從推進校企對接、探索系統培養、強化實踐育人、轉變培養方式、建設教學團隊、實施第三方評價6個方面開展建設。該項目的重點專業建設側重主要是以創新體制機制,加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手段,以整體提升專業發展水平和服務能力,為國家現代產業體系建設輸送大批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為目的。
1.4 創新發展行動計劃骨干專業建設以促進區域產業結構升級為重點
2015年,教育部印發《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中提出支持緊貼產業發展,校企深度合作,社會認可度高的骨干專業建設。強調與規模企業合作,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面向國家重點發展產業,提高專業的技術協同創新能力,目的在于促進區域產業結構和新興產業發展。
由國家對重點專業建設支持的政策分析可知,我國高職院校重點建設專業經歷了條件改善、機制創新、質量保證、服務能力提升、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發展的歷史階段,已經逐漸由規模發展轉
向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為謀劃下一步的高水平建設專業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
2 新時代高水平專業(群)表征分析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指出新時代要重點解決人才教育供給與產業需求重大結構性矛盾。在此背景下,教育部職成司副司長謝俐在2018年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工作會中提出了籌劃“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以下簡稱“特高”計劃),強調著力建設一批支撐、推動、引領國家重點產業和區域支柱產業的高水平專業(群),其表征應體現在“當地離不開、業內都認可、國際可交流”。
2.1 優化資源配置,突出專業集群在謝利副司長的講話中,明確了“特高”計劃
中的高水平專業是以專業集群的形式支撐、推動、引領產業發展。因此,高職院校要結合院校開設專業情況,緊貼區域產業結構調整規劃,按照教育教學規律、人才成長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產業發展趨勢、專業資源條件等要素動態調整專業結構。聚焦院校發展目標,優化院校的內部治理體系,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形成服務產業發展型、優勢特色突出型、文化傳承型等多類型專業集群,為建設高水平專業(群)奠定基礎。
2.2 立足區域發展,實現當地離不開
“當地”指本地、區域。高水平專業(群)建設要立足于服務區域經濟建設,為區域提供人才支撐。因此,高水平專業(群)要緊貼區域人才需求,對接區域行業、企業工作崗位和工作標準,將思政育人、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教育教學改革。“離不開”指不能分開。當地行業、企業對高職院校的高水平專業(群)是一種需求、一種依賴,這種需求和依賴主要體現在產教融合的深度和服務能力的提升,即聯合標桿企業,引企入校、共建技術研發中心、技能大師工作室等協同創新機構,強化科技研發、成果轉化,形成資源共建共享型新模式。
2.3 深度產教融合,達到業內都認可
“業內”指某種行業或業務范圍以內。針對高職院校的業內主要指行業、企業,這就要求高水平專業(群)建設要以集團化辦學為平臺,緊跟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和技術潮流,快速感知產業發展及其需求的變化。“都認可”指承認、認同。高水平建設專業(群)被認可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即專業實訓條件、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和教師被業內認可。一是要對標行業、企業生產標準、技術標準、設備標準建設專業生產性實訓基地,其技術、設備要先領行業、企業實際生產;二是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要滿足行業、企業需求,能夠為行業、企業發展解決實際問題、產生經濟、社會效益;三是教師要有較高的教育教學和科研能力,能為行業、產業解決技術難題,由于高水平專業建設是一個資源協同建設、整合和應用的過程,因此,要在專兼職教師之間建立協同合作的緊密型通道,相互交叉任職,形成一支專兼結合一體化管理的教學團隊。
2.4 服務“一帶一路”倡議,凸顯國際可交流
“國際”指世界各國。高水平專業(群)不僅要聚焦國內,更要放眼國際,在世界高職教育的舞臺上傳播中國經驗,打造中國范本。“可交流”指能夠信息互換的過程。高水平專業(群)的建設要建立國際交流與合作的良好互動平臺,常態化運行,服務“一帶一路”倡議,吸引留學生來院學習,選派專任教師赴國(境)外指導,開發國(境)外認可的專業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提升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
3 高水平專業(群)診改實施路徑分析
由高水平專業(群)的表征分析來看,高水平的“高”字主要體現在高質量方面。內部質量保證體系作為質量保證的系統工程,以診改為手段,按照“8字型”質量螺旋的理念將不斷提升專業建設質量,其診改的實施也是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的根本保證。
3.1 明確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的邏輯起點
按照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理論,開展診改首先要明確診改的邏輯起點,即目標。高水平專業(群)的建設目標應依據支撐、推動、引領國家重點產業和區域支柱產業的前提進行設定,同時要體現國際化的特征。專業目標的設定要體現基礎高、定位高、目標高的特征,在此基礎上目標分為2個層次,即專業建設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回答“建設什么樣的專業、為誰建設、怎樣建設”;“培養什么的人、為誰培養、怎樣培養”的問題。高職院校遵循SMART原則,基于SWOT分析,通過區域產業發展需求調研、專業人才培養規格與崗位(群)分析以及同類專業建設情況加以比較分析設定。
3.2 依據目標自主設定建設標準
目標的實現與否,需要標準進行衡量。標準雖然為自主設定,但要依據國家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試行)、職業學校專業頂崗實習標準、高等職業學校專業儀器設備裝備規范等系列標準,充分考慮專業基礎和同類專業的建設水平,借鑒愛爾蘭、美國等經驗及《悉尼協議》進行設定。一般可包括專業群劃分標準、專業建設標準、專業質量診斷標準、專業資源配置標準、畢業生標準等。
3.3 設定質量目標控制點
質量目標控制點是對標準的細化,便于即時監控,實現“8字”型質量螺旋。高水平專業(群)的質量目標控制點要體現出“高”的特征,以高職服務貢獻50強、國際交流50強、教學資源50強等指標為切入點,從服務產業發展質量、教師發展質量、人才培養質量、國際交流質量4個維度,梳理關鍵指標,如:橫向技術服務到款額、縱向科研經費到款額、省級以上科技進步獎、省級以上教學名師、國家級技能大賽獲獎數量、開發國(境)外認可的專業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等指標。以指標為指引,支撐目標、標準,明確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工作方向。
3.4 高水平專業(群)診改實施策略
當高水平建設專業(群)建設目標、標準及質量目標控制點設定后,專業建設就要有的放矢,圍繞這些內容開展工作。
3.4.1優化院校治理模式
從學校層面分析,要為高水平專業(群)建設提供機制保障。一是要結合自身實踐制定切實可行的學院建設目標,并以目標為統領,協調多方資源,服務高水平專業(群)建設;二是要系統梳理崗位職責和日常工作,制定崗位工作標準,優化工作流程、完善各項工作制度,將工作系統化、數據化;三是依據目標制定年度工作計劃,形成實現目標的執行鏈,并按目標完成情況查缺補漏,針對問題持續改進;四是要凝練和傳承專業文化,創新績效考核評價機制,以績效工資改革為切入點,向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傾斜,激發建設團隊活力。
3.4.2組建專業建設與質量保證團隊
高水平專業(群)建設是學校、教師、學生、利益相關方等多方人員協同行為,以診改為手段的內部質量保證行為,各方人員不僅是高水平專業(群)的建設者,也是建設質量的保證者。一是成立專業質量保證小組,組長應有深厚的學術理論,能夠針對專業運行和建設情況對專業發展方向進行預見,依據目標和標準制定并實施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對實施過程監控,對學生學業情況進行監測分析;二是吸納企業、學生和學術專家等利益相關者,構建多元參與的評價機制,為專業建設把脈會診、出謀劃策,確保專業建設質量。
3.4.3高水平專業(群)質量保證要與國際接軌
診改無定法,可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創新專業診改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推進專業建設水平與國際接軌。澳大利亞、美國、愛爾蘭等國家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相對成熟,例如美國社區學院的質量認證體系,愛爾蘭的專業質量保證體系、德國的ISO29990教育質量標準等,其經驗可以結合國內高職院校的特點進行優化,實現專業建設和質量保證接軌國際。3.4.4依托校本數據平臺進行數據即時監控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數據分析對各項工作的預見性起著積極作用。目前,高職院校目前數據主要來源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平臺、社會需求能力評估平臺、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等,將梳理的質量目標控制點納入平臺,通過平臺抽取數據、進行監控、分析,為專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數據支撐。
4 結論
高水平專業(群)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其本質是專業質量、服務區域經濟發展質量、國際交流與合作質量的全面提升。高職院校要保證這些目標的達成需要從目標、標準入手,以診改為手段,創新專業(群)建設、人才培養和質量保證機制,形成引領產業發展、國內、國際認可的標志性建設成果,引領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提升我國高職教育在國際職教屆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