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的轉型升級以及中國經濟從高速度發展轉入了高質量發展新時代,亟須選拔和培養一大批支撐性技術技能人才。職業教育肩負著傳承技術技能、培養多樣化人才、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推動制造業向中高端發展的有效途徑是通過振興職業教育,打造高素質的技術工人隊伍。
但是目前我國職業教育明顯存在高技能人才供不應求,畢業生技能水平與企業實際需求存在較大差異,崗位適應能力差的現狀。對此,職業院校培養人才要適應經濟與產業發展的需求,探索技能人才培養新模式,為企業輸送高質量高品質的技能人才。
人大代表黃春燕建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實踐,探尋有效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途徑:
一、 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
人大代表黃春燕認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是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深化產教融合要按照“學校圍著市場轉、專業圍著產業轉、人才培養圍著需要轉”的發展要求,實現“政行企校”合作辦學,強化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四方聯動,合力推動職業教育創新發展。
人大代表黃春燕建議以政府為引導,以行業協會為紐帶,以企業為主體,由學校主導,進行多方主體的合作,共同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政府建立國家及地市級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的監測預報制度,定期發布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需求狀況,引導學校及時設置、調整專業和專業方向。發揮行業協會對地方職業教育的組織、協調和指導作用,引導專業貼近行業的需求、滿足企業的需要。職業院校應當根據自身特點和人才培養需要,主動與具備條件的企業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就業創業、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開展合作。
企業應主動參與實訓基地、教學團隊和專業課程建設,與相關院校共建產業學院、大師工作室、協同創新平臺、實習實訓基地,開展現代學徒制、企業新型學徒制、“訂單培養”等人才培養模式,支持和鼓勵企業承接教師實踐鍛煉和學生見習實習,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培訓,突破當前校企合作中“校熱企冷”的瓶頸。
二、 健全教學標準體系
代表建議發揮標準在人才培養培訓質量提升中的基礎性作用。按照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要求,持續更新并推進社會服務產業領域職業院校專業教學標準、頂崗實習標準、實訓教學條件建設標準等的建設和實施。職業院校應按照有關要求,通過深度校企合作,科學制訂和實施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建立健全課程體系和課程標準,制定課程考核評價體系,保障人才培養質量。
三、實施1+X證書制度,實現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相融合
從職業院校層面看,“1+X”證書制度是在院校實行多年的“雙證書”制度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化改革,其中“1”指學歷證書(即畢業證),“X”指若干職業技能證書。即鼓勵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積極取得多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但是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不作為畢業的限制條件。
目前我國職業院校大多采用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或其他相關社會化證書,這些證書雖具有較強的職業性和獨立性,但其標準和院校內部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存在著較大差距,難以實現與人才培養、 教學組織、教學內容和考核標準等的有機融合,證書的培訓和考評也不能與課程教學資源、師資隊伍、實訓條件等軟硬件設施建設實現較好的無縫銜接,無形中增加了院校辦學成本、教師工作壓力和學生學業負擔。“1+X” 證書制度通過制定科學的技能評價標準體系,與學歷教育的全過程實現充分融合,充分體現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反映學生在職業技能發展生涯中所必備的綜合職業能力和素養,通過對核心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培養和評價,獲得該領域一定等級(初級、中級和高級)的職業技能證書。“1+X”證書制度堅持以崗位職業技能為需求導向、以崗位核心職業技能的掌握為問題導向和以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為目標導向,通過對個別專業(群)領域的試點,形成科學系統和完善可行的綜合考核評價體系,將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有機結合起來。
四、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優化專、兼職師資隊伍結構
“雙師型”教師的內涵指同時具備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的教師。“職教20條”中明確指出要多措并舉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也為職業院校在教師招聘、培養方面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職業院校應高度重視“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內配外引,通過企業掛職、下場實踐鍛煉、定期組織選派職業院校專業骨干教師赴國外研修訪學等方式,培養一批高素質、高技能“雙師型”教師隊伍,同時可通過直接考察的方式引進高層次、高技能人才作為學校專職教師,也可通過校企合作方式,邀請企業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帶徒傳技、指導技能大賽,參與教學改革研究,從而優化學校專、兼職師資隊伍結構。
五、創建特色專業,優化教學資源
職業教育重視專業實踐能力,強調要具備勝任本領域實際工作的能力,因此專業設置要“主動適應社會需求”,同時要立足學校實際,充分發揮優勢,彰顯學校辦學理念,創辦特色專業,著力打造高水平專業,培養適應新時代和產業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課程建設是專業建設的基礎,課程教學是能力培養主要途徑,教學活動離不開優質教學資源,職業院校要利用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協同創新中心等,發揮校企雙方的場所、設備、人員優勢,共同建設校企雙元開發的優質教材,倡導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鼓勵有關院校引入企業真實項目和案例,開發或引入多種形式的數字化教學資源。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