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優質高職建設的四個切入點,推進高職院校加速建設。優質高等職業學校建設被視為高職院校的“雙一流”。今天,河北技校網的小編為大家詳細說一說優質高職建設的四個切入點。
優質高職建設的四個切入點:
(一)創新發展的格局之變:舉起三面旗
創新發展是優質校建設的“主旋律”,創新的驅動力來自經濟社會發展變遷對高職教育整體功能提升提出的更高要求。優質校建設要從“自彈自唱”向“同頻共振”轉變,以“跳出教育看教育”的大視野推動創新發展。創新發展關鍵是要樹起三面旗幟,一是服務國家戰略的旗幟,把對接和服務“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創新創業等國家戰略作為創新發展的“指南針”,賦予優質校建設鮮明的時代性和應有的戰略高度。二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旗幟,把立德樹人、學生中心、多元發展等作為把握創新發展方向的“定海神針”,向學生精準供給優質教學資源,彰顯優質校培養杰出技術技能人才的育人追求。三是堅持區域特色的旗幟,要把創新發展根植于一個區域產業發展的土壤,堅持在區域產業發展特色的基礎上進行“固本培元”,確立自身獨特的發展定位和特色。
(二)專業轉型的方式之變:串起三個環
專業是優質校建設的“壓艙石”,優質校建設要在專業轉型上做到“春江水暖鴨先知”,將專業設置、培養方式、課堂教學三個環節的轉型與改革串接起來“壯筋續骨”,實現優質人才培養的目標。第一環是專業設置的轉型,采取專業方向、課程模塊、拓展課程等靈活方式對接新領域、新崗位,使傳統專業“老樹開新枝”。以優勢特色專業群建設為引領,從專業的“單打獨斗”走向專業“抱團”,推動專業集群發展,面向產業鏈建立人才供給優勢。第二環是培養方式的轉型,從學校“主陣地”到校企“雙課堂”,從關注學生就業到促進學生多元發展,著重在現代學徒制、創新創業教育、職業技能與職業素養的并重培養等方面,探索校企協同育人和分層分類培養上的新途徑,建立健全企業多元參與、學生個性發展的培養機制。第三環是課堂教學的轉型,深化以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改革,將行動導向的教學推向普及化,促進第一、第二課堂的融合,打造具有職業氛圍的教學環境;從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走向資源應用,拓展“互聯網+”的課堂空間,努力構建優質高效課堂。
(三)產教融合的生態之變:架起三座橋
產教融合是優質校建設的“新利器”,產教融合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和辦學環境的升級與優化。優質校建設要堅持產教融合的主線,推動校企合作從單一走向多元,搭建起更加高端、共享、靈活的產教融合平臺,在產業與教育、學校與企業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形成“產中有教、教中有產”的新生態。一是架起校企資源共享的橋梁,積極探索現代職教集團、混合所有制等更為深化和靈活的載體與機制,通過共建共享整合各方資源,從“為我所用”到“水乳交融”,推動產教融合向一體化機制轉變;加強與行業高端企業、骨干企業合作,瞄準產業發展的“風向標”,搭建高端項目牽引的產教融合公共實踐基地,推動產教融合向高端平臺轉變,為學校融入產業發展、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架起橋梁。二是架起技術技能積累與服務的橋梁,把技術技能積累與服務作為產教融合的重要支撐和延伸,打造高水平的研發中心、高層次的協同創新中心和高品質的培訓中心,努力成為區域協同創新和社會培訓新高地。三是架起攜手“走出去”企業的橋梁,“一帶一路”戰略加快了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優質校建設要積極擔負起為區域企業“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持的重大使命,讓校企合作從國內走向海外,與率先“走出去”的企業、駐外商會、中介機構等合作。
(四)內部治理的氛圍之變:織起三張網
內部治理是優質校建設的“軟實力”,優質校建設要找準職業院校內部治理的“痛點”,敢于“拆藩籬”,從規范管理走向開放治理,重點在制度建設、隊伍管理等方面編織起治理網絡,形成引導和激勵創新發展的有效機制。一是織起制度之網。高度重視制度自身的“吐故納新”,將優質校建設的改革創新活動轉化為工作流程的再造和制度創新,將更具頂層設計、更以人為本的政策、更管用的措施充實到學校制度中。二是織起隊伍之網。要探索專才特聘、柔性引才、離職創業崗、雙崗雙薪等人才引進和管理機制,從根本上持續激發教師這一創新主體開展創新活動的內生動力。三是織起文化之網。將優質校建設作為干事業、謀發展的“大熔爐”,凝練形成優質校建設的精神文化。
如今,按照省級統籌的要求,各地紛紛按下“快進鍵”,陸續啟動實施了優質高職院校建設計劃,同時,經過競爭擇優、重新洗牌,一批新發展起來的非原示范性高職院校也加入了這個行列。新戰略、新平臺、新成員,優質校要適應發展和需求的深刻變化,發揮創新發展的“先鋒隊”作用,推動我國高職教育發展達到新高度,整體提高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提高高職院校服務貢獻力和國際影響力,打造一批優質高職院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