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句話對于大家來說并不陌生,這就是我國的現狀。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國家及領導者一直探索著改進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的道路。鄧小平提出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掀開了改革的新篇章。在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新農村的建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農村文化的建設與傳承更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立足新農村建設,傳承優秀民俗文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經之路。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綜合國力的競爭日益激烈,被視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源泉的文化,越來越得到重視,更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v觀古今,文明古國的出現與消失并非是一次次的偶然,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軌跡。作為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仍然將它的文明綿延至今,不是歷史的使然,而在于其擁有鮮活的民族精神與優秀的文化傳統。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傳統文化發源于農耕文化,所以說,傳統的民俗文化就起源于農村。
簡單地說,民間文化指的是由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創造的、古往今來就存在于民間傳統中的自發的民眾通俗文化。其具有農業社會生活的背景,保留了豐富的傳統色彩。它不僅是農村百姓美好生活的演繹,更承載了一段歷史文化的價值。其次,民間文化包括,存在于民間的物質文化、社會文化、精神文化和語言文字等多種社會習慣、習俗傳統。為了便于普查調查和搜集整理民間文化,學者們還一般性地將民間文化劃分為民俗文化、民間文學和民間藝術。
通過以上對民間文化的簡單介紹,可以體現出優秀民俗文化在發展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的積極作用,因此我們應該重視農村的傳統文化,重視其意義所在,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首先,新農村的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等各方面!班l村文明”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要求之一,其高度概括了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如著名哲學家梁淑溟所說,“中國的問題是文化失調的問題,那么在鄉村就是鄉村文化的失調問題!痹谥袊霓r村,傳統文化資源極為豐富,如民間工藝、民間音樂、民間美術、民間舞蹈、地方戲曲、神話傳說、史詩民謠、傳統建筑等不計其數。隨著歷史的輪回歲月的滄桑,它們已深深地融入到中國廣闊的農村土地,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精神血脈和基因延續。
但是,一切的發展似乎不都盡如人意。隨著新農村建設腳步的加快,傳統民俗文化受到了極大的沖擊與忽視。當前,部分地區過度重視新農村建設中的經濟建設,而忽略了民俗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從而使得部分農村地區優秀的傳統文化面臨消亡的窘境。值得關注的就是,新農村的建筑已漸漸地丟棄了農村傳統文化特點,使得農村傳統文化根基不保。稱其為傳統文化,就是因為其區別于現代文化而存在,它的精神內核是不可替代的,也可以說是“”原汁原味或“原生態”。農村其實就是環境古樸、民風淳樸、怡然恬靜的代名詞,然而許多地方的古樸民居已全部變成排列整齊的西式小洋樓,蜿蜒的鄉村小道也已改成筆直的水泥大路。如果所有農村建筑和布局都變成整齊劃一棋盤式歐式別墅格局,那么農村傳統文化的生存空間將大幅度削減。
其次,農民耳熟能詳的民俗文化,豐富著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是茶余飯后的一個閑談話題。同時,也是歷史沉淀的文化精髓,它是一個地區百姓世界觀、價值觀的一種體現。有利于在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形成鄉村特色、地方特色及民族特色。同時對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的保護起著重要的作用。
后,農村是相對落后的地區,群眾的思想比較傳統封建,易于滋生落后、反動的意識文化。例如大家都有所知的鬼神說,宿命論等,甚至一些邪教的人員走進鄉村,宣傳反動思想,蠱惑人心,擾亂社會的治安?梢姡诎l展經濟,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應加強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傳播,提高人民群眾的科學意識,對新農村的建設具有深遠的意義與價值。
那么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優秀的民俗文化又該如何保護呢?本文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立足農村,確立農民的主體地位,挖掘鄉土文化。促進民俗文化的發展與繁榮,凝結人民群眾的民俗思想,重振鄉村精神,彰顯農民的文化價值,增強民眾的自豪感,是新農村建設的基本任務。鄉土文化可以解釋為:“生活在特定區域內的人們獨特的精神創造和審美創造,是人們鄉土情感、親和力和自豪感的憑借。”民俗文化具有很強的吸引力、親和力、凝聚力和生命力。它既是團結凝聚廣大人民群眾的重要紐帶,也是永不過時的文化資源和文化資本;既是激發農民自豪感的文化源泉,也是保持農民自豪感的文化根基。
二、傳承優秀民俗文化,激發傳統文化活力。提及民俗文化,人們首先會想到鄉村,確實,民俗文化大部分存在于農村,是因為農村有著極其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有的體現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在炎炎烈日下,在山間地頭,在山林泉間,傳承于村婦村婦之間,生生息息,延綿至此。也許他們并不知這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就是歷史的傳承,但它們的價值早已印上了文化的烙印。文化就是如此地神奇,不起眼卻寶貴。時間的流逝使民俗文化擁有了歷史的悠久性,百姓的傳播使其擁有廣泛性,更有了傳承的自發性。正是因為它的淳樸易懂,迎合了百姓的認識方式和審美習慣,是人們接觸起來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切感。其次,積極挖掘農村現有的、身邊的、獨特的民俗文化資源,為農民提供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促使百姓隨時隨地感文化的熏陶。同時,要通過保護與培育民俗文化,激發和培養農民的文化創造力,回歸民俗文化的本體,保持農村文化的活力。其中,民間習俗作為大家共同創造、共同享用、共同認同的一種生活方式,是民俗文化的載體,對傳承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傳統的節日習俗: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都是民俗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必須大力倡導。
此外,散布于廣大農村的“民間藝術家”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其藝術養分直接來自于農村,和農民有著天然的相通性,在民俗文化的傳承中,起著骨干和橋梁作用,可謂是原生態的文化傳播者。因此,新農村文化的建設,應注重、發揮民間藝人在活躍和傳播傳統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三、在繼承中創新村落文化。村落是一個由血緣、親緣、宗緣、地緣等社會關系網絡構成的人類生活共同體,是自然、社會與文化的結合體,每個村落都傳承自己特有的文化,正是村落文化使村落具有了相互區別的標識和特征。新農村建設不應該是摒棄一切的創新,而應是繼承傳統的創新。在新農村建設中,不能急于求成,按一個固定的模式來建設,把村落的模樣都改成了千篇一律式的風格,這樣就失去了文化傳承的意義與價值。而應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聚的地區或具有代表性的地區,及尚未受到破壞的村落,列入村落文化保護的重點地區。
此外,明確村落新建建筑外觀、布局等應符合當地傳統文化要求,嚴禁在保護區域新建外觀與當地文化特點不相符的住宅,盡可能的保留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建筑文化。尤其要注重傳承特有的、優秀的村落文化,注重保護和建設農村自然環境、人居環境,更要注重保護體現農村獨特魅力和持久吸引力的田園風光。
四、以群眾文化豐富百姓生活。增強農民的幸福感,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群眾文化具有溝通人際關系、宣泄情緒、調劑精神、平衡心態的作用。在農村繁榮發展群眾文化,廣泛開展以農民為主體的自娛自樂的群眾性文化活動,可以架起溝通心靈的橋梁,施行人文關懷和感情撫慰,更能舒緩壓力,娛樂身心,化解矛盾,增進融洽,充實農民的精神世界,增強農民的幸福感。
其次,大力發展生動活潑、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簡單易行的群眾文化,以豐富、充實百姓的精神世界,同時拓寬人民的交際圈,實現精神與人際的和諧發展。所以,在新農村建設中,若想讓農民生活和諧美滿,不僅需有豐富的物質生活,還需有充實的精神生活。
五、采取多方法建設、保護民俗文化。農村傳統文化大多數是活態文化,傳承人是決定它們能否傳承下去的關鍵因素,而傳承后繼無人成為各地普遍面臨的問題。其原因在于這些農村的傳統文化大多以口授和行為傳承的方式傳給后人,藝隨人走,人去藝絕,所以很多民俗早已失傳消盡。若想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與管理。政府應大力倡導農村傳統文化的保護,帶動人民的積極性,引起全社會的關注,為傳統文化保護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其次,政府應對現有的農村傳統文化傳承人,給予一定補貼,為他們的積極性提供動力;應對在農村傳統文化保護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精神和物質上的獎勵;還應拓寬渠道吸納民間資本,采取公益性項目財政補助等措施,為農村傳統民俗文化的保護做出一點貢獻。
在立足新農村建設的同時,力爭傳承、保護優秀的民俗文化,保留中國的特色。
|